您的位置: 首页 > 周刊 > 文化 > 首都文化消费

《我不是潘金莲》的方圆视角

出处:首都文化消费周刊 作者: 卢扬 王嘉敏 网编:尹文武 2016-11-22

01

多次调档的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于11月18日以39.4%的排片比强势开画,并斩获7045万元票房收入登顶当日票房冠军,随着热度的攀升,《我不是潘金莲》的票房也一路飘红,上映三天票房已突破2.2亿元。作为冯小刚又一部聚焦现实题材的电影,《我不是潘金莲》采用了一种全新的电影表现方式,用圆形、方形、宽银幕三种画幅,讲述了农村妇女李雪莲十年申诉的故事。

电影开篇便是展现江南烟雨、蓑衣竹筏的圆形画面,这个圆中囊括了李雪莲“告状”事件的前因后果,也限制了李雪莲突破 “圆”这个视角看清问题的本质。随着故事的发展,进京上访的李雪莲被容纳进了视野更为开阔的方形画面中,摆脱了具有窥探视角的圆形,严谨规整的方形与中央、政治、权威的寓意完美对应。然而并不顺利的上访路让李雪莲不断在圆与方之间转换,最终故事的结局用宽银幕全幅画面展示,但真相既不是圆也不是方。

对于电影画面的方圆转换,不同的观众有不同的解读。但是冯小刚认为,圆形画幅代表人情,方形画幅代表规矩和法治,无规矩不成方圆,方圆之间体现的是人情社会到法治社会的转变。为了让这种转变不那么突兀,电影在不同形状画幅的引入和转换上也进行了一番设计。例如,电影一开始用插画引入圆形画幅,随后通过出圆形隧道口而转方,又通过圆形窗框构图而回圆。此外,大量场景中圆与方的并置也给影片增添了一些荒诞的寓意。

“虽然《我不是潘金莲》中圆与方画幅相互转换的表现方式非常新颖,但是这与电影主人公的情绪表达并无直接关联,仅是以不同的角度看不同的问题。”消费者刘先生认为,圆与方画幅的切换会影响到观众对电影内容的关注,而展示不全的电影画面也会造成观影不适感。对于《我不是潘金莲》的电影表现方式,口碑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态势。有观众认为圆与方的画幅减少了背景干扰,让观众能够将视线集中在中心人物上面;也有观众表示,《我不是潘金莲》这样展现农村妇女上访题材的电影,最重要的是讲好内容本身,而非表现形式。

其实,《我不是潘金莲》中圆与方画幅之间的切换,是中国电影人在电影表现方式上一次具有意义的尝试。但不可否认的是,观众更愿意为内容买单,能否做好内容这个“内核”也是检验一部电影质量的重要标准。从内容上看,《我不是潘金莲》与《秋菊打官司》具有相似性,让这两部电影总被放在一起比较。但没有特殊表现形式的《秋菊打官司》,却能赋予观众极强的代入感;而《我不是潘金莲》虽然在表现方式上有极大创新,但是方圆画幅的切换,却始终将观众置于电影之外。

由此可见,只有在有强大内容做支撑的基础上,对电影的表现形式有所创新,或许才能真正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北京商报记者 卢扬 王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