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6月24日,中国平安以集团名义在港整体上市,并成为当年香港最大宗IPO
自1980年国内恢复保险业务以来,经营内容不断拓展,市场化运作持续升级,保险发挥着保障经济、稳定社会的重要作用,已成为维系社会稳定的“减震器”和润滑剂。保险业已经从保险人的保险业上升为国家的保险业。为了促进金融领域的保险业健康成长,在发展过程中服务不断升级,北京商报特选定这一领域,剖析其商业价值观,发掘商业品牌价值,促进社会更加和谐发展。
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保险业从复业之时起,不断打破行业垄断,市场化主体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一到综合、从立足国内到放眼国际,资产规模已突破14万亿元,体量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市场,不过,从保险业的密度与深度来看,保险业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如何实现由保险大国升级为保险强国,是监管部门与众多保险主体、亿万消费者共同努力的方向。
在这一过程中,作为特殊的金融领域,保险业需要更专业的产品设计、周密的风险把控、及时的补偿服务来体现自身价值,诚信行业需要专业引领发展。这其中,中国平安作为首家股份制商业保险公司,经历了保险业发展的各个阶段,成为中国保险业发展的缩影,正在通过追求专业化发展的商业价值观,不断实现跨越式发展。
案例分析
路途坎坷
专业化定乾坤
自保险业商业化运作之后,保险公司如雨后春笋一般不断成立,尤其在2000年中国加入WTO之后,一大批外资保险巨头进入中国市场,目前国内保险公司主体达到了150多家。随着保险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保险市场不断放闸,更多的社会资本蜂拥而入,等待牌照的公司多达200多家。
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有企业如中国平安一样走综合保险金融集团之路,在集团内部,有保险、银行、资管、证券、基金以及互联网金融牌照,纷纷希望通过业务多面开花满足客户更多的金融需求。不过,在保险金融服务方面,无论何时都是专业化定乾坤,专业化服务在创新发展方面脱颖而出,在竞争上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就如中国平安,在拥有更多金融牌照的同时,在保险领域越来越多地细分领域,以求在专业化方面达到纵深发展,设立有财险公司、寿险公司、健康险公司、养老险公司,在市场上还有专门经营农业险、信用保险、保证保险的市场主体出现,目前监管正不断在专业化领域放闸,已批准众安保险、安心保险、泰康在线、易安保险等互联网保险公司成立,通过专业化发展,运用互联网技术手段、服务互联网用户趟出自己的一条路子,近期又批准众惠财产相互保险社、汇友建工财产相互保险社、信美人寿相互保险社筹建,标志着相互保险这一国际传统、主流的保险组织形式即将在我国开启新一轮实践探索。而这种专业化发展正是满足更多个性化保险服务需求的体现。
有保险专家指出,美国人口只有中国的1/4,保险公司有4000多家,但是做得非常好,原因就是都有很清晰的市场定位,有些是区域保险公司,有些是专业性的保险公司,比如有些专门做退伍军人的保险,有些专门做教师的保险,有些是专门通过邮件做直销,做得很精。
事实上,目前中国保险中介机构越来越活跃,也是保险产销分离的体现,促进保险公司专心于产品研发和售后服务。而在各保险公司,正在不断培养保险理财规划师队伍,以专业服务取胜市场。
奇招制胜
专业事需专业人
中国平安于1988年在深圳蛇口成立。彼时,国内只有一家财政部拨款全资国有保险公司——中国人保。平安的诞生打破了独家垄断的市场格局。
经过数十载的奋斗,中国平安已经建成集聚保险、银行、投资三大业务板块的统一的营运平台,全国布局也不断推进。同时,中国平安还逐步实现“一个客户,一个账户,多个产品,一站式服务”的服务体验,正在改变不同金融服务通过多个金融机构才能完成的传统模式,并努力为更多的客户带来个性化、全方位、专业化的综合金融消费体验,让大众的生活更简单。
在数十载的发展历程中,“专业创造价值”成为该企业的立身之本。
但初生的平安,缺乏专业人才和经营保险业的经验、制度和运作方法,且资本金不足,还缺乏知名度。同业的垄断性经营也带来极大的竞争压力,业务拓展渠道受限。
在大多数国人还不知“保险”为何物的时代,为了招聘急需的专业人才,平安曾试着到全国各大中城市登报招聘,但由于缺乏知名度,不是应者寥寥,就是空手而归。
为此,平安向蛇口工业区提出申请,请求进人准许“不审查档案,不实行试用期,一次性发正式调函”,获得批准。这在当时是一个创举,平安一次性从保险业调进6名专业人才,给嗷嗷待哺的平安带来了可贵的经验。
此后,初创的平安还打破当时国有体制,祭起“机制创新”的法宝,建立起一套“人员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工资能高能低”的先进经营机制,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大批有志青年,加入全国首家商业保险股份公司中,开启了保险业市场化时代。
中国平安董事长兼CEO马明哲曾表示,“专业创造价值”是没有句号的,我们要一直讲下去、做下去……让所有人记住平安就是靠专业吃饭的,让所有人知道平安就是专业,购买平安产品的客户享受到的一定是最专业的、最有价值的服务。
痛定思痛
嫁接国际经验
1988年4月15日,平安保险公司获准成立后,承保了第一笔业务,客户是深圳特区招商局蛇口工业区房地产公司,保额为3072.1万元,收入保费43998元。该业务由黄建平办理。从1988年至1989年,这种生活状态大概持续了两年。虽然条件简陋、工作艰辛,但整个平安却洋溢着一种积极向上、比学赶帮、干劲冲天的良好氛围。
但由于风险管控欠缺、专业水平能力不足,1991年7月26日,平安承保的·沱海轮·在加拿大海域撞沉一艘日本籍渔业加工轮,造成赔款约为1300万美元的巨额责任赔偿事故,成为当时平安最大的一笔赔案。这起赔案的严峻代价,给平安人敲响了一记警钟。
保险可以为他们转嫁风险,首先要把控自身的经营风险,以平安自己的说法,平安的成长,始终坚持建立“国际化标准”,立足“本土化优势”。
于是,平安的快速成长伴随着“三外”的推行。即引进“外资”,步入国际化;打造“外体”,引进先进管理制度;引进“外脑”,壮大平安管理团队。
1994年开始,平安先后引入了摩根·士丹利、高盛公司、汇丰保险等海外投资者,较早形成了多元化的股权结构。2004年及2007年,公司先后在境内外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形成了外资、国有、民营企业、员工(通过员工受益所有权计划受益公司股份)等共同持股的格局,股权结构合理均衡。
从第一家股份制保险公司到第一家由外资参股的保险公司,从内地第一张个人寿险保单到国内首个外汇寿险产品,从成为首家有资格进行境外投资的保险公司到首家控股城市商业银行的保险公司。
除此之外,中国平安还是第一个聘请国际会计师事务所采用国际标准检验经营管理水平的公司,是内地惟一一家连续十几年按国际标准出具财务报告的金融企业;是第一个引入“保险精算”概念,聘请国际精算评估机构参与业务流程控制的企业。
目前,平安已积累了丰富的产品和风险控制经验,建立了更为成熟的投资队伍和平台。
除旧布新
特色激励机制先行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在人才培养上,中国平安不惜斥资4.5亿元于2006年5月成立平安金融培训学院,打造 “人才摇篮”,提升平安的人才竞争力。
秉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百年老店,教育兴司”的方针,历经20多年的发展,平安不仅在公司经营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更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管理专业人才,被业界誉为人才的摇篮。
同时,平安集团人力资源经营有三大特色机制:人才地图、岗位胜任力模型以及与前两者紧密衔接的薪酬激励机制。平安根据人才地图将员工分为四种:绩效好潜力高的将会重点加薪、重点培训;绩效低潜力低的将会被重点考察,两年内没有改善就会被降级调离岗位甚至开除;而对于绩效高潜力低和绩效低潜力高的“异常区”、员工则需通过培训、轮岗等方式将其拉回正常区域。
除了培育人才外,在平安内部,高层管理团队1/2来自海外,直接嫁接国际管理标准;300多名来自中国台湾、香港,美国的营销人才,引入全新的营销理念;与麦肯锡等国际知名咨询公司合作,引进新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技能,使公司经营管理水平显著提升。
在引入“外脑”的过程中,平安逐渐形成了比较规范的人才引入流程,总结为七个步骤,我们称之为“七步成诗”,包括确定需求、渠道选择、人员预选、筛选评估、择优决策、新人融入、后续管理等。
国际化人才引进不仅推动了平安的发展,甚至影响到了整个行业,保险业在当今中国内地有这样的地位,寿险的发展功不可没。而寿险有今天如此的发展状况,则得益于个人寿险的发展,内地的个人寿险便是平安在1994年从台湾引进了黄宜庚之后真正开始的。这种业务模式在平安取得成功后,迅速复制到国内其他的寿险公司。
敢于变革
不断更别原有定位
标杆企业具有标志性,引领行业发展,是市场的主导者、市场规则的制定者、市场价格的决定者。在平安,一直在建立领先的文化,制定并实施领先的战略,打造领先的人才队伍,构建持续领先的平台,布局互联网金融创新业务。在培养人才方面,平安一直在强调,领先的文化是一个团队保持旺盛战斗力的精神核心,一支队伍只有从精神上处处追求领先,才可能在市场上保持常胜。
平安的战略目标是成为中国领先的个人金融服务提供商,传统金融积极落实“金融超市,客户迁徙”两项工作,深化推进“一个客户,一个账户,多个产品,一站式服务”的综合金融业务模式。
在平安,还有一项重要的战略步骤就是非传统金融业务深化贯彻“科技引领金融,金融服务生活”理念,大力推动“五通”工程,将金融服务融入客户“医食住行玩”的生活场景,实现“一个客户,多个账户,众多产品,多种服务”的互联网金融业务模式,从而实现“三留”(留住客户资产、积分和健康档案)和“五增”(增加客户数量、客户使用频率、客户资产规模、单一客户产品数和单一客户利润)的目的。
2013年,中国平安围绕用户的“医食住行玩”生活圈,全面布局互联网金融业务,推动落实门户战略。陆金所将打造中国最大、最安全的非标资金交易平台,平安付以支付切入,将打造无地域限制、小额虚拟的电子银行。万里通注册用户量达4500万,不仅作为通用积分平台,也将带动平安的综合金融开拓与大数据布局。平安好车正式营业,立足于为广大车主打造方便、快捷的生活生态圈。以信息交互和服务为核心的移动客户端平台“天下通”,以及提供全新的移动智能服务体验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壹钱包”正式亮相。
今年初,平安提出平台化战略,打造开放式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宣布进入平安3.0时代,目标同样是建成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其中“专业创造价值”的商业价值观并没有发生丝毫改变。
商业价值观大数据
交叉销售
60亿-300亿元
A股上市后,平安交叉销售正式全面启动,一个标志性事件是2007年启动了银行、证券的交叉销售业务,此后,平安银行每年新发信用卡中超过50%来自交叉销售渠道。通过该模式的推进,交叉销售实现保费从2007年的60亿元升至2015年的300亿元。
客户迁徙
702万-1235万人次
“客户迁徙”是中国平安在2014年的年报中首次提出的概念,当年,平安累计迁徙客户只有702万人次,到2015年,平安核心金融公司之间的迁徙客户1235万人次,互联网金融向核心金融迁徙 1977万人次,比2014年增加了1587万人次。
战略定位
1.0时代-3.0时代
中国平安二十八载可归纳为三个截然不同阶段。1.0时代,中国平安用18年时间,以传统金融业务为主,从保险公司发展成为综合金融集团,积累了大量的线下资源和管理经验。2.0时代,中国平安利用多年积累的线下、线上独特优势,立足于客户需求,将地面综合金融服务与互联网金融平台深度融合,实现无缝衔接,提供全面、便捷的O2O金融服务。3.0时代的互联网金融会朝着移动化、专业化、社交化、场景化方向深入发展,服务与体验将成为市场竞争的关键。
众安保险
·商业价值观榜样颁奖词·
中国平安
作为首家股份制保险公司,任何市场化运作都在摸着石头过河,为了实现专业化,通过专业化创造价值,不断招兵买马,并从国外引入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人才,以求在经营保险业务方面实现专业化。
泰康人寿
在保险这一行业,最先提出“从摇篮到坟墓”的一站式保险保障服务,因此,打造大健康产业的战略规模,依托“活力养老、高端医疗、卓越理财、终极关怀”四位一体的商业模式,打造O2O大健康生态系统。
新华保险
从“以客户为中心”到“客户全生命周期服务”,新华一直及客户所及。在“互联网+”下,新华更是加快了数字化战略的推进,将互联网的体验、参与、迭代、分享等理念融入传统保险中,为客户提供更好的体验。
太平人寿
有了品质,才有价值。一直以来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周全的保险保障和一站式、一揽子金融理财服务,并通过高品质、多元化的专业服务,为客户提供周到的健康管理、贴心的养老服务、安全的财富配置。
阳光保险
从0到1的创新式发展,铸就了青春十年;从1到N的叠加式发展,将决定阳光保险未来成长的高度。在做大做强保险主业的基础上,要打造“一身四翼”发展战略,数据阳光、金融阳光、健康阳光、海外阳光。
华夏人寿
“让华夏充满爱”是企业使命,做三好企业已成为目标,即客户利益最好、报酬福利最好、业务成长最好,在这一过程中,即遵循投资驱动、产品创先、服务整合、移动互联的商业价值发展,因此,有了“华夏速度”。
国华人寿
以不断改善的态度精益求精;以创新进取的精神追求卓越,迅速响应需求,不断改善流程,提升资源效率,将每件事情做得更好。国华人寿曾经先后创造“三天过亿”、“十分钟过亿”的销售奇迹。
富德生命
“富及民众”是事业目标。富有“小富”、“大富”之分,公司单独实现利润是小富,客户、员工、公司、股东、社会的共同富裕才是大富,这是富德生命追求的终极目标。“德”立业,以“德”服人,是和谐社会的基础。
天安财险
商业价值从传统的消费型保险为主,向财富管理、风险管理和收费型增值服务保险并重的方向转型;从传统的单一资管向多元化发展的大资管转型;从传统的财产保险扩展到养老养生、健康管理领域。
做有温度的保险、金融科技的“探险”者,作为国内首家互联网保险公司,众安保险基于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用保险来连接一切,并通过金融科技,让保险更易获得,并让成本更低,让服务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