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特刊

演艺产业贸易思变

出处:特刊 作者:记者 姜琳琳 网编:王诗文 2016-06-01

QQ图片20160601023501

QQ图片20160601023511

QQ图片20160601023527

与以往简单的演艺产品交易会不同,本届京交会上民营演出商们正在借力更大的平台,打破行业局限,寻找更多可以整合的资源和力量,寻求演艺产业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可延伸的产业链条。“比如文化产业园区联盟、文化科技创新服务联盟、华语电影联盟等这些看似和演出无关的联盟都融合进来,联盟之间的战略合作将带动演出,用演出再带动相关产业。”中国民营演出联盟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郝涛告诉北京商报记者。

·“引进来”,用剧目撬动变革·

实景演出一直是国内演出市场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传统旅游业向人文旅游、文化旅游转型下的特殊产物。“但是目前很多实景演出并未呈现预期的丰厚效果,除了创作本身,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为演出打开局面,整体规划欠缺。”郝涛说。

以正在承德避暑山庄上演的实景项目《康熙大典》为例,整体投资2亿元,六年来演出近千场,观众100多万人次,演出营收已远超投入成本;年增长30%。承德市双滦区政府文化旅游管理处负责人张利国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尽管实景演出并非全年项目,仅在每年4-10月的旅游旺季才有,但足以带动园区全年经济收入。“目前还有更多产业和园区规划都在围绕这一实景进行拓展。”

“作为连接北京、天津、内蒙古、辽宁的重要枢纽,承德将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协同发展的先行军,并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和文化资源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通过实景演出等文化创意形式促进承德及京津地区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康熙大典》的出品方鼎盛文化产业投资公司总裁梅洪说。

·“走出去”,瞄准国际中小经纪·

韩国明星的流行演唱会冲击国内演出市场已是业内不争的事实,通常韩国演出团体对中国开出的演出费也远高于其他国家,郝涛告诉记者,“民营演出联盟正计划避开韩国天团的‘风头’尝试引进韩国音乐剧”。

郝涛发现,与欧美音乐剧不同,韩国音乐剧就如同国内观众熟知的韩国电视剧一样,采用非常平民的视角,因接地气而打动人心。“流行乐方面,韩国天团已经在国内培养起坚实的粉丝基础,这让相对于明星演唱会成本更低、档期更灵活的音乐剧引进有了可能。”

“如果中国和韩国在音乐剧方面展开合作,因为没有较大的文化差异,可以确保双方之间合作的凝聚力,为进入全球市场奠定基础。”韩国音乐剧协会原会长尹浩进也曾在中国演艺产品营销年会上这样表示。在尝试引进韩国音乐剧的同时,民营联盟还将和中韩文化协会一起策划、投资并制作“中韩合璧”的音乐剧,在韩国流行音乐独大的市场状态下分一杯羹。“这样的创作和引进更适于双向交流,并非只花钱去买韩星演唱会。”郝涛说。

老赔钱肯定不能算贸易

当我们谈论商演,我们到底在谈什么?中国演出企业层面更注重引进来,而从国家的角度更在意“走出去”。国内现行经济文化体制下,演出更多是配合国家宏观战略的“走出去”,这是交流不是贸易。于是就引发了一个尴尬的局面,想“走出去”,但走不出去。

首先是节目本身不适合国际市场,在内容、制作、表现形式等方面不适合“走出去”,或制作太大,动辄几十、上百人,十来个集装箱的舞美道具,昂贵的国际成本吓跑很多潜在合作者。而机动灵活的小节目,有资源优势的大院团们却不屑、不愿、懒得做。民营小公司制作水准也很难对接国际同等体量的演出产品,自然竞争力大打折扣。

走访业内,多有抱怨,现行演艺领域对外文化交流很是尴尬,很大程度是文化交流和贸易没有区分开。从国家战略层面看,弘扬民族文化,配合文化战略,要的是社会效益。文化贸易,需要打开国际市场使其他国家人民了解我国文化,更重要的是让国内优秀的表演艺术被认可,进而愿意购买。

贸易,不说只为赚钱,盈利一定是根本标志之一。真正做到贸易、做到商演、做到靠自身的文化实力赚钱,还需构建中国演出自己的国际渠道,这是打开国际市场的另一关键。而目前看来,我们只能和国际经纪公司对接,无力实现自身的国外运作。

文化实力的真正提升在于原创,而不是把国内的市场、国内的观众都白白交给国外的作品。国际交流和国际贸易,很多时候做的是国际交流。让政府做交流,让企业做贸易,让协会以及文化基金平台来搭建、创造国际对话的空间和机会,整个运营体系才会有序。

北京商报记者 姜琳琳/文 贾丛丛/制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