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周刊 > 文化 > 文化创意

中华电影娱乐宫:主打低票价的老影院

出处:文化创意产业周刊 作者:王昊 网编: 2012-11-09

10年转型,北京巨变。经过时间洗礼的京城老店,无疑是北京奇迹的有力见证者。旧貌新颜,老店新生,本报记者走进这些昔日名噪一时的“老门脸儿”,深入探访它们的前世今生,用镜头和文字记录它们的转型重生之路……

说起电影院,南城的老百姓心目中一定有“中华”的一席之地。中华电影娱乐宫影城是京城第一家拥有VIP影厅的影院,曾在上世纪90年代票价只有两三元的时候创造了570万元的票房奇迹,却也曾在进入21世纪之后因为年票款不足200万元而发不出员工工资。在过去的8年中,经历了一系列改革的中华电影娱乐宫的票房增长了7倍,成为京城经营状况最好的老影院之一。

 

570万元的票房奇迹

中华电影娱乐宫地处天桥地区,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的德盛轩戏茶楼,而解放前的天桥影院则是它电影放映职能的开始,但真正以“中华”之名行电影院之实,却是始于50年代的公私合营。之后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华曾与宣武区的珠市口、同乐等7家影院形成联合;“四人帮”倒台后,7家联合开始解体,当时非常破旧的中华陷入低谷,在整个七八十年代都是演演停停。直到1992年,中华迎来了它的“大变身”。两年的翻新改造让中华成为了北京市首家特级影院,开始踏上发展的正轨。

“中华电影娱乐宫”这个与众不同的名字就是从那时候保留下来的。2003年底接手中华、将中华从“死亡线”上拉回来的北京京都文化投资管理公司副总经理王英对那时的历史如数家珍。“中华电影娱乐宫这个名字在当时是很新潮的。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时候开始有夜场电影,南方出现了歌厅、卡拉OK。中华想在北京引领潮流,所以在大华电影院第一个做夜场电影之后,中华也开始做。”中华成为了当时惟一一个拥有两个放映厅的电影院。除了一个800人大厅外,中华还有一个可容纳百余人的豪华小厅,里边用沙发当座椅,相当于如今的VIP厅。此外,中华还有用投影仪放录像带的镭射电影厅、台球厅和歌厅,成为了真正综合性的“娱乐宫”。

硬件设施的优势让中华的票房收入开始领先北京市场。1995年底,国家限定票价被打破。王英说当时的市场上票价很乱,大观楼的票价一下从1元左右涨到了五六元,而中华却保持了稳定,票价只从1.5元涨到两三元。档次高、票价低让中华的票房稳步上升,到1996年达到了570多万元,成为当时的票房之王。

 

改革让老影院起死回生

中华的发展并非顺风顺水。经历了1996年的巅峰之后,影院从上到下的干劲儿没有以前足了,影院的经营开始走下坡路。1998-2003年的6年间,中华的票房收入从500多万元降到了198万元。尽管老影院没有租金,但还是严重入不敷出,账上负债164万元,70多名职工每人每月只拿500多元工资,甚至有时候都发不出工资。

王英就是这时候接手中华的。她还记得那时候是冬天,她走进影院,看到影院里无比冷清,真正是门可罗雀。负责检票的职工穿着袖子破了洞的西服,像“大爷”似的坐在椅子上看报纸。偶尔来一个观众,他头都不抬地检完票挥手让人进去,然后继续看自己的报纸,没有一点儿服务意识。影院为了节约运营成本不舍得供暖,冻得观众经常看到半截跑出来向工作人员借大衣穿。“看电影提供大衣”竟然成了当时中华的另类特色。

王英下决心改变这种和市场脱节的状况。开源节流,2004年首先开展的就是人事制度改革。经过协调,有2/3的员工离开影院,而选择留下的23人从此告别了“悠哉”的生活。站立服务、笑脸相迎成了中华员工的标准配置;竞争上岗、奖惩分明让员工“吃大锅饭”的心态作古。尽管有的老职工一开始不习惯,但是业绩的提升、自身待遇的提高让他们服了气。影院老旧没钱翻修,王英就带领职工自己动手用展板布置影厅。2005年,中华的票房就翻了一番,达到了300多万元。

这之后中华的票房稳步增长,2011年已经达到了1600万元。这中间员工的数量也增加到了30多人,但再也不会“养闲人”。

 

把钱花在刀刃儿上

虽然票房收入连年递增,但在2007年开始的数字化放映浪潮中,中华依旧无法负担购买多台单价60多万元的2K数字放映机的费用。很多影院经理选择继续使用胶片放映机,但为了不在硬件上被民营影院落下,王英决定向中影公司租赁设备。

投入并未到此结束。2008年,中华营业面积缩减,4个放映厅中的两个被拆除。中华把影院重新划分成6个影厅,全部上了数字放映机和最好的音响以及座椅。

2009年,王英决定开辟更多经营空间。他们自己挑材料、做预算,仅用了100多万元就打造出了两个3D影厅。“当时我要求他们圣诞节前必须完工。”王英告诉记者,她的加厅是有的放矢。因为《阿凡达》即将在2010年1月上映,王英意识到这部电影具有里程碑式的作用。果不其然,在《阿凡达》由温到火的42天放映时间中,中华的5个3D影厅一起派上了用场,票房达到了170多万元,一下子就收回了新建影厅的成本。同时,中华60元的低票价让很多观众从此成为了中华的会员。如今一年持会员卡消费七八次以上的活跃用户达到1万余人,占到了总客流的30%。

民营影院越建越多让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现在北京一共有117家影院,中华能保住现有的市场已经是成功了。”王英坦言。运营成本的增加也让影院的经营倍感压力。“以前胶片机一个灯七八百块钱算贵的,基本上是不限制小时。现在数字机换一个疝灯就要1万多元,只能使用500个小时,也就三个月的时间。”

职工工资连年增长让用人成本也不断增加。不过地处天桥的中华也拥有自己的优势。中华会根据天桥演艺区的整体规划调整自己的定位,提升软硬件条件。新任总经理邱国庆希望中华拥有自己的特色,“拿出两三个厅做情侣厅、儿童厅都在我们的考虑之中”。商报记者 王昊

网友评论
右侧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