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周刊 > 文化 > 文化创意

“青春牌”擂台赛能否改善京剧“钱景”

出处:文化创意产业周刊 作者:郑洁/文 田艺/漫画 网编: 2011-08-29

继今年5、6月间的北京京剧院青年演员擂台赛之后,北京京剧院又盛邀全国各地优秀的青年演员把赛事升级到全国,试图打造京城又一轮国粹热潮。而近期由北京电视台主办的《国粹生香——北京京剧票友段位评授季》今年已经成功举办第三届,成为北京戏曲界的热门话题。

自从京剧申遗成功以来,关于京剧该进“博物馆”由国家赡养还是该走市场的争论,一直在业内相持不下。近期两项热点活动中,不难看出主办方培育市场和观众的努力。然而与其他众多文艺品种相比,国粹京剧的市场仍极为贫瘠,国内京剧院团数量也已由数百家锐减至69家。这使得很多与京剧相关的机构联合出手为国粹找市场。

 

 

自掏腰包拉票房

北京京剧院院长李恩杰上任后把“魅力春天”青年演员擂台赛当成院里大事来操办,虽然北京京剧院并不属于文化体制改革中要求“走市场”的队列,仍然享受国家差额补款,但对一个在业内拥有影响力的国有院团来说,自己找活路也是他们的要事。举办这个比赛,对院方来说肩负着激活活力、建立人才梯队、提振市场、树立院团品牌的重要使命。

京剧艺术是角儿的艺术。就像国内很多国有院团一样,在人头攒动的北京京剧院,青年演员要想自己担纲主演唱大戏,可谓难比登天。今年5、6月间,青年演员参赛的踊跃程度至今仍让剧院管理者唏嘘感慨,很多人第一次担纲主演唱大戏,忍着排练苦痛,为的是这样一个露面的机会。演员的排名每天都在变化,充分让人感受到PK竞争的意味。李恩杰向记者表示,北京京剧院将长期建立这种人才选拔机制,由专业评委、观众评委、票房成绩几重标准考量,以后谁能上戏谁不能上,要让演员心服口服。

创新的赛制确实让青年演员擂台赛成为近期戏曲界的热点,聚敛了不少人气。尤其拿票房表现作为评分标准之一,更体现了主办方对京剧市场的看重。李恩杰对媒体公开表示,青年演员不但要追求艺术成熟,还应该学会面对市场,推销自己。但在比赛过程中,为了不让演员在票房上压力过大,京剧院还是把票房分数单独列出,不计入评分标准。由于“魅力春天”的成功,北京京剧院8月再度与各地方京剧院团联手,邀请全国十个院团的32名参赛选手参赛,举办“升级版”——2011年“魅力春天”青年京剧演员(北京)擂台邀请赛,对京剧艺术推广做又一次探索,试图将“魅力春天”打造成一个持续性的京剧品牌。

北京京剧院优秀青年演员、“魅力春天”优胜者常秋月表示,“魅力春天”系列活动从赛制和理念上确实给新人机会,在观众参与热情和人气上也有提升作用,但在票房提升上还没有明显效果。“撇开此次活动不谈,常态的京剧市场都很不理想。很多场次出票率只有几十张,看戏的都是赠票为主,主流观众是四五十岁以上的人,没跟着文化主力消费群——年轻人走。”

国家京剧院办公室宣传秘书张正贵的感觉是,京剧常年票房不好,但季节性消费比较突出,逢年过节企业、团体的消费还是挺多的。京剧目前确实是小众消费,但还不至于消亡。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行业人士表示,京剧的票房表现按“角儿”大小相差很大。这次“魅力春天”推的都是年轻演员,根本卖不动票,一场最多售出二三十张。由于引入了票房参评机制,很多年轻演员为了拿到票房标准的满分,挖空心思自己去找企业赞助、找亲朋好友购票,更有甚者,自己花十几万元购票请票友来捧场。当然,会有很多声音认为,为了比赛找人拉票房大可不必,也不代表京剧市场真正的繁荣。但对于年轻演员的举动很多前辈表示理解,因为对年轻人来说,有这样一个崭露头角、摆脱龙套生涯的机会非常难得。

 

 

从头学习市场经济

根据文化部今年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京剧院团已由几百家锐减到目前的69家。虽然很多京剧院团仍然在体制内得到保护,京剧艺术也仍然挂着“国粹”的头衔,但市场的惨淡迫使每个院团寻找生存的机会与出路。

常秋月告诉记者,目前院里负责他们演员工资的60%,剩下40%需要自己所在的分团支付,这部分压力也迫使她所在的演出团走向市场。今年端午节期间,常秋月刚获得了戏剧梅花奖,但此后一直赋闲在家,直到这次的擂台赛才获得演出机会。在她的印象里,从院里获得的演出机会并不多,就是院庆30周年她也只获得一次跟人合演的机会。在擂台赛推出之前,逢年过节院里的演出才会多些,平均下来,以她目前的知名度,也要隔两三个月才有一次主演的机会。“院里有自己的节奏,先推九大头牌,因此名家担纲的机会比较多;我们这批从擂台赛出来的演员属于第二梯队,会有外地邀约,还有一些电视戏曲节目的邀请;更年轻一些的,目前只能在北京京剧院的常驻阵地梨园剧场做几个固定剧目的演出,虽然老走台,但是演出程式相对固定,对演员没有太大的提升空间。”常秋月表示。

谈到年轻演员自己掏钱拉票房的情况,常秋月表示,在京剧大环境不景气的情况下,年轻演员要出头更难。据她所知,同龄演员中似乎只有战友京剧团的丁晓君的专场获得过基金会支持,其他年轻演员想做个人专场都得自己“转行”跑市场。中国国家京剧院二团青年旦角演员刘铮已经具有一定名气和票房号召力,但要获得更多演出机会,也得靠自己来,毕竟得过金奖的京剧演员却没戏唱天天待着也是很常见的事情。找完资金还要考虑配戏班组,请知名演员加盟的费用,包括制作费、宣传费,都是刘铮目前要面对的经济问题。以前只知道唱、练,现在要搞公共关系搞经济,还真得从头学。

 

 

票友段位评选提高人气

北京电视台连续三年举办的《国粹生香——北京京剧票友段位评授季》,以电视综艺节目通俗化的操作方式,吸引了京剧票友的热情参与和普通观众的超高人气。2009年末,《国粹生香》节目在北京台连播六天,六期节目取得了平均1.47%、单期最高2.33%的收视佳绩,创下戏曲节目的收视新高。2010年举行的《国粹生香》第二季活动,还增加了网上赛区,开通网络收视,使北京的这一“草根玩国粹”活动影响力远远超越了地域限制。

张正贵虽然身为国家京剧院的行政人员,但作为一个年轻人,他在2010年的票友段位赛中一举拿到了最高的五段段位,充分代表了民间票友的高水准。从张正贵的亲身经历看,这比赛能吸引上千人参加,去年进复赛的就达百余人,证明民间票友非常多,也藏龙卧虎。但在很多圈内人看来,京剧市场如果只靠票友支撑就很危险了——事实上,很多票友口味也很刁,只看某一流派或某位名家的戏,对年轻演员来说,无形中增添了竞争的激烈程度。

票友任晓玲谈到一个现象,北京的“票房”(指社会戏迷自发形成的有固定聚会场所的小团体)很多,但是买票看戏的票友却很少。已届退休年龄的任女士年轻时就喜欢京剧,但因为工作紧张,个人兴趣没有机会施展。直到2008年她因病在家休养期间,才偶然在公园里加入了票友队伍。后来又被票友引荐到“票房”里唱戏,她认识了很多朋友,也学习了很多专业知识。“‘票房’就像一个小剧社,有琴师、有乐队,都是票友自己掏钱购置的行头。”在任女士看来,以北京为例,民间京剧是繁荣的,几乎每个区都有很多自发的“票房”,部分区级的“票房”还能得到政府的资助;即使最基层的“票房”,街道居委会通常也会给“国粹”无偿借用活动场地。但据她观察,票友里真正掏钱看戏的人并不多。

“以我自己为例,2000元左右的退休工资,对比于长安大戏院、梅兰芳大剧院百余元的票价就消费不起了。”任女士表示,身边很多票友都不是大款,都拿退休金过日子,所以票友拿赠票看戏几乎成为惯例,很多票友也通过光盘、视频来提高自己的水平。

 

激活“80后”观众市场是正路?

“京剧观众缺少新鲜血液,以中老年观众为主是现实。”常秋月认为,京剧国粹真正深入人心,还要依靠政府力量的推动。像此次大力支持青年演员擂台赛的举动应该转变为一种更常态的支持,媒体内容版面也该相应给京剧一席之地。或者换一条思路,干脆推动京剧走市场,让目前水平参差不齐并且占用着政府财政资源的院团“大浪淘沙”一批,留下一两支精锐部队,数量、质量上严格把控,给高水平院团真正的“国粹”身份。

张正贵觉得,“京剧票友段位赛”给票友和戏迷们一个展示平台,能够激励他们延续自己的爱好。但更重要的是,从海选到决赛的全程报道,记录角度贯穿参赛票友的生活和比赛,虽然是小众艺术,但采用的是娱乐节目的通俗化包装,让年轻群体、尤其是“80后”有经济实力的乐于接触京剧,这或许是提高效益的正路。

“我的孩子们虽然从不看戏,但不能说京剧观众后继无人。”任晓玲介绍,现在很多年轻人喜欢京剧,北京地坛公园定期的“票房”活动中有很多年轻人的身影,一路跟着老人们的“票房”活动,跟着他们一起吊嗓子。“这些年轻人就像我在段位赛中碰到的很多幼儿选手一样,可能只是简单的喜欢,或者因为一些表象的东西而喜欢,没有受过系统的京剧专业教育,也请不起老师。”而且京剧的专业门槛是很多年轻人对京剧望而生畏的根本原因,京剧很依赖于传帮带的传承,各流派特色纷杂,技巧五花八门,要让年轻人对京剧的喜爱脱离表面,需要很长的入门“阶式”教育,国家应该在学校的教育体系内做好这种普及。

商报记者 郑洁/文  田艺/漫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