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周刊 > 文化 > 首都演艺

太平歌词:一韵到底的曲艺小调

出处:首都演艺周刊 作者:宗泳杉 网编:王巍 2019-10-17

北京商报记者 宗泳杉)手持“手玉子”,将歌词娓娓道来,太平歌词传唱了已有几百年的时间。相传太平歌词是清朝初年由太平鼓和一些民间小调慢慢演变而来的。太平歌词的唱法非常独特,讲究的是有板有眼、不急不慢的韵味,太平歌词的取材也十分广泛,虽然短小精悍,却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2009年,太平歌词被列入北京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太平歌词约形成于清代初叶,流行于北京地区。所谓“太平歌词”指的是太平时节所传唱的歌曲。“鞭敲金蹬响,高唱凯歌还”,清朝顺治年间,天下初定,士兵们得胜归来歌唱的曲目形成了太平歌词的雏形。清末年间,太平歌词被相声艺人引入“唱”活,相声在明地演出时,于正式开演前或演出中加演。演唱时手持两块竹板,敲打出轻音、重音和连环点作为伴奏。

太平歌词传承人马星野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兴起于清朝初年的太平歌词在康乾盛世时成为宫廷曲目,清末时太平歌词开始流入民间,与此同时,相声开始成为了流行的曲艺表现形式,一般说相声的人也都会唱太平歌词,太平歌词也就成为了相声演出开始前招揽观众的方式”。

据了解,太平歌词用北京方言演唱,节奏上分为“一语一打”、“一语双打”和“流水板”等,每段曲目一韵到底,唱法开头甩腔、中间适当加以俏口、托腔以及流水板唱法。唱词内容主要包括民间故事、劝世文和文字游戏三类,其中民间故事包括观众们耳熟能详的《白蛇传》、《打黄狼》等,劝世文则通过警示之言劝人向善,文字游戏则是通过将物品进行拟人化的描述向观众讲述一个个有趣的小故事。

上世纪30年代之后,多位代表性的太平歌词演员相继逝世,加上原来在地场上演出的相声演员纷纷进入剧团演出,不再需要用太平歌词来招揽观众,会唱太平歌词的人也越来越少。马星野的师父、武警文工团的相声演员王双福就是目前仅存的几位能够整段演唱太平歌词的艺术家之一。

如今,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太平歌词代表性传承人的王双福,已经编著了多本与太平歌词相关的图书和音响制品,由于许多老唱段都只是曾经耳听眼见过,内容早已无存,于是整理也成为了王双福和徒弟们重要的工作之一。马星野表示,“除了整理以前的唱词内容,我们还在对王双福的太平歌词演唱进行文本和录音整理的相关工作,保护好太平歌词这项非遗技艺的传承,王双福培养的徒弟遍布德云社、嘻哈包袱铺等各大相声社团,他们都在传承太平歌词这门技艺”。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