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周刊 > 文化 > 首都演艺

全男班演出热的冷思考

出处:首都演艺周刊 作者:记者 卢扬 王嘉敏 网编:张兰 2017-06-21

C2017-06-22首都演艺周刊3版01s002

C2017-06-22首都演艺周刊3版01s001

即将进京演出的昆曲《牡丹亭》,因全男班的演出阵容而颇受关注。近年来,由清一色小伙子“霸占”整个舞台的演出剧目逐渐增多,舞剧、话剧,儿童剧等剧种,都出现不少由全男班演出的剧目。虽然全男班独特的演出阵容吸引了不少消费者的视线,但是所收获的评价却两极分化,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创新的演出方式,但也有观众表示,全男班用于话剧、舞台剧等演出时很难呈现出和谐的效果,不过是噱头大于实质而已。

多剧种频频试水

从杜丽娘到春香,从夫人到老爷,所有角色都由男性承担的《牡丹亭》,让昆曲这一古老的戏种在现代散发出别样的魅力,更吸引了大批消费者的关注。

近年来,由男性角色“承包”整个舞台的演出逐渐兴起,各种演出类型都纷纷推出全男班剧目。在老舍话剧《二马》中,由男性刻画的温都母女演绎出别样的英伦味;莎翁戏剧《第十二夜》,全男班演绎出一段揪心的三角恋;以女性角色为主的舞台剧《红楼梦》,在导演林奕华的颠覆性改编下,十二金钗均由男性担纲;而源自《聊斋》篇目的舞剧《画皮》,也另辟蹊径地由男性出演“画皮女鬼”;就连儿童剧《李尔王》中的三位公主,浓妆华服下也是男儿身。

剧场经营者常先生表示,与同类型剧目相比,全男班演出无论是售票速度,还是上座率都更胜一筹,特别是昆曲、京剧等传统戏曲,全男班演出显然更能吸引年轻消费者的关注,“在目前的演出市场中,一个剧目往往被演绎出多个版本,但是内容却大同小异,容易让观众审美疲劳,但是全男班演出从演员阵容上就有所突破,自然更容易吸引消费者的视线”。

市场反响两极化

虽然全男班演出逐渐走热,但是所收获的市场反响却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态势。在观众金女士看来,中国传统戏曲巅峰时期,男班与女班就是分开演出的,并由此诞生了由男性出演的女性角色乾旦,以及由女性出演的男性角色坤生。“乾旦的表演有假定性前提,更为写意,而女性出演的坤旦表演更写实,他们在同一个舞台上,就像国画和油画在一幅画中,风格是割裂的,戏也就很难好看。因而全男班是种美学概念,是为了呈现更为纯粹、精彩的表演。”

但有业内人士表示,昆曲、京剧有全男班演出的传统,但是话剧、舞台剧等剧种的全男班演出仅是吸引眼球的营销而已。通常来说,演出需要有鲜明的人物对比,但是男性模仿女性角色本身就难以达到一种和谐,会破坏剧目的整体观感,“传统戏曲中的乾旦,无论是唱腔还是身段,都有严苛的规定,但是现代剧种中男性出演女性角色最多不过是形似,远远达不到神似的标准,所以说目前的全男班演出大部分都是噱头大于实质。

“传统戏曲中全男班演出的出现受到了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但目前市场中的全男班演出则是为了迎合观众的猎奇心理。” 中央戏剧学院教授陈子度表示,全女班的演出也不少,但是社会关注度远远不如全男班演出高,因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对女扮男装的认可度较高,反而是男扮女装更容易让观众产生好奇,因而逐渐成为一种宣传手段。

强化内容是关键

“我看过多次不同种类的全男班演出,只有个别几场演绎得比较自然,大部分都显得生硬、刻意,特别是一些具有女性特征的细节性动作,被男性有意识地刻画,显得不伦不类。”戏曲评论人曾先生表示,舞台演出的假定性可以给观众更多想象空间,但是这个假定性成立的前提是演员的配合,如果演员对于出演女性角色的男性搭档没有发自内心的认可,那么演出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所以说全男班演出还需要更多的磨合,才能有进一步发展。

“自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四大名旦去世后,国内的全男班演出很难再攀升到一个新高度,因而无论是传统戏曲还是现代舞台演出,强化内容质量比宣传演出阵容更重要。”陈子度指出,演出团体应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对于演出内容的推敲、演技的提高上,经典剧目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从来不是因为由谁来演绎,而是演出的内容即使经历时间的洗礼,依然能被一代一代的观众所喜爱。

北京商报记者 卢扬 王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