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特刊

李勤: 商演成本难控渠道内容结合为王

出处: 作者: 网编:任海超 2015-12-09
 
 

  她——

  活跃在商业演出第一线,本身却是一位在文化系统、国企背景下扎根多年的管理者。如同她身上传统与现代的并生一样,今年刚挂牌成立的北奥集团,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向市场经济制度过渡。她就是北奥集团总经理李勤。

  北奥及其演出子体北演公司,在演出产业化过程中领先创造了多个行业模式。大投入大产出的《图兰朵》成功吸引风投,率先开发《梦幻水立方》和体育场馆的结合运营,而《北京商报》作为高度关注文化创意产业的经济类综合日报,从多个角度对北奥集团进行深度报道,双方共同见证了演出产业化过程。

 

 

  产业预言1

  今年演出票房会创新高

  商报:虽然去年全国演出票房超100亿元,北京占1/10,但很多业界人士反映演出的市场化程度低,比如剧场资源不够市场化,高成本高票价的模式通行等,您对今年演出票房走势怎么看?

  李勤:今年演出总票房肯定会比去年创出新高。今年有很多新命题和大事件,比如建党九十周年活动促进了各种演出的发展,大型体育场馆在今年和演出结合得更为紧密。从北奥集团的案例来看,“鸟巢”和台湾滚石唱片举办的群星演唱会创造了“鸟巢”承接大型文体商业活动历史上的新高。总共8万多张票中一共售出5万多张,可估票房达几千万元,这项演出也创下了“鸟巢”上座率最高、商业收入最高等多项纪录。

  在投入成本上,演出业成本难以有效制约成为当下突出现象。如今投资一个商业演出一般成本已经达到一二百万元,大投资都到了几千万元,堪比一部中等影片的成本。

 

 

    产业预言2

  内容渠道功能结合是产业突破口

  商报:与投资影院一样,剧场的兴建成为近几年的热点,因为大家都意识到渠道保证的重要性。但有专业人士提醒国内剧场建设已经过热,您对此怎么看?

  李勤:我认为在源头成本高企的情况下,剧场资源的充分运用就显得格外重要,内容和渠道双方功能的结合,甚至是这个产业未来的突破口。近年来,全国兴建剧场的高潮迭起,投入的资金很大,但是实际可做商业利用剧场目前并不多,在计划经济时期遗留下来的很多设施不能称为现代剧场,有些只是个别院团的私有物品,有些只具备礼堂这样的初级功能,还有一些是多功能会议中心,这些资源也不能做到真正为大众所共同享用。

  电影产业内容方和渠道方的结合很紧密,但是演出业这种结合模式还没树立。除了国家大剧院以外,演出频繁的剧场,如北展剧场,并没有自己加入投资生产,保利剧院也不可能半年演出只排自己的剧目。

 

 

    产业预言3

  国有演艺集团明年后会提速  

  商报:改制大环境下,国字头的演出院团纷纷公司化挂牌,国内诞生了几百家演艺集团。包括北奥集团在内,您对演艺集团的发展前景作何预判?    

  李勤:现在全国有几百家国字头的演艺集团,几乎各个重要省市都纷纷进行转企和挂牌,大家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朝着更为市场化、现代化的体制发展,经受市场中搏杀的考验。但诸如上述商业模式等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目前还难以看出实力高低,因为除了政府背景、资源这些因素外,市场机制缺失恐怕是最大的瓶颈。预计经过今年一年的历练,明年之后各演艺集团才会提速发展。

  真正的转企是机制改革,目前中国文化产业中的国有演艺集团还是机制缺失。我们的决策过程跟百老汇、好莱坞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没有现成模型可以借鉴。机制缺失另外的表现就是没有决策人。很多人呼吁树立国际通行的制作人中心制、导演中心制,但在国有体制下都是民主集中制,很多决策都要走程序。

  从现状来看,国有集团与民营公司在体制上各有利弊,如何探索结合,既有民营公司的快速决策,又发挥国有集团资源、资金方面的实力,是大家正在努力的方向。

  

  

点评

  演出业也许有着许多先天不足,比如体制解缚时间晚、成本不可控、异地传输难、剧场资源不够公开化。2010-2011年是中国文化体制改革年,演出界都在寻求和终端结合发展的可能,各地不断传来新剧场开工建设的消息,资本也开始亲密接触旅游演出、小剧场话剧等产业模式,相信未来几年演出真正产业化的时代将拉开序幕。

  ——北京商报记者 郑洁

  

 

微寄语

  @小蒙:低价票都是“山顶票”,距离舞台太远,欣赏现场的魅力会大打折扣。要想效果好一点儿,就得买1000元以上的票,两人就得2000多元!要知道,这几乎是我月工资的一半,除掉房子月供,想看一场演唱会,我就得不吃不喝才行!

  @云山过客:香港红馆一年演出2800多场,一台演唱会一做就是二三十场。增加演出场次或许可以降低票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