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年来,经历了“最难就业季”后,一大批“00后”走出大学校园、初入职场、直面社会。在许多人眼中,“00后”是特立独行的新一代,“00后员工”代表着准点下班、拒绝“画饼”、不爱团建、敢跟老板说“不”,一言不合就辞职……
网络上更是流传着“00后整顿职场”的各种传说:有人“工作一年仲裁4家公司,告倒闭2家,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有人辞职信里直接开怼“我的胃口差,大饼吃不下”;也有人拒绝面试过度收集隐私,还反手举报公司消防设施不合规……尽管这些内容的真实性有待考察,但“00后整顿职场”的话题却因此受到持续热议。
据教育部统计,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高达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其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这些“00后”的年轻人是伴随移动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00后”对信息的接受能力更强,对情绪更加敏感,思维模式、价值取向、职场观念都展现出与众不同的特点。他们对于职业发展和工作价值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求职路上,他们身上也有着鲜明的时代印记。
从工作伊始的懵懂生疏,到对业务流程与职场规则的熟悉把握,处在舆论中心的“00后”员工们也已在职场披荆斩棘半年有余,面对所谓“00后整顿职场”的英勇战绩,他们有话要说。
港资企业招商部门员工
“年龄只是一个数字,一个还没有业绩指标重要的数字”
谈起“00后”整顿职场这一话题,Karen最初的反应显得有些困惑,“其实我也经常在社交软件上刷到各种‘00后’怼天怼地的内容,他们骂领导骂得酣畅淋漓,最后又都标准地以爽文结局收尾,但我从实习到工作的过程中都从没遇到过,这到底是一个真实存在的情况还是只是一个舆论话题呢?”
Karen说她从没觉得“00后”到底有什么不一样,2000年1月初出生的她和所谓“90后”也不过只差了几天时间,更何况在职场上,没有人关心你年纪多大,领导只在乎你今年业绩完成多少。
在来到这家港资企业之前,Karen在另一个商业项目做过几个月的管培生,她笑称自己那时候好像一个复读机,每天说得最多的三句话就是“好困啊”“好累啊”“好想下班啊”,一边在闺蜜群里刷屏吐槽,一边关上群聊继续跟上领导的步伐拼命加班。在Karen展示的打卡记录中,绝大多数工作时长都超过了十一二个小时,而年纪轻轻的她也因为无法做到三餐规律开始有了胃病的影子。
“我的身体告诉我,我需要辞职了。”望不到尽头的持续加班让Karen立刻选择了裸辞,当然是按流程提出申请、交接完毕手头工作的那种。“如果非要说‘00后’在职场上有什么不一样,我想那就是有随心而为的勇气和不必瞻前顾后的底气吧。”
在Karen看来,“00后”之所以敢作出在职场前辈眼里不计后果的举动,无外乎他们的生活环境更加轻松。“我们没有房贷车贷压力,我们不需要照顾一家老小,即使我裸辞回家也不会有任何的经济压力,妈妈只会让我好好休息一下,那我为什么不把自己放在第一位呢?”
但Karen并不认为这种行为就是在整顿职场,在她看来,“00后”同样是有追求、有抱负的一代,只是他们更加注重个体权利的维护、注意个人感受的保持,她说,“没有什么比自己更重要,身体健康和情绪健康都是”。
六六
体制内新人
“00后的标签贴上容易,刻板印象撕下还挺难的”
对于六六来说,“00后”这个标签并不能给她带来随心所欲的底气,反而有很多直接被人轻视和否定的困扰。
六六从小就是一个家长老师眼中的乖乖女,一路成绩优异升入大学,毕业后又顺利考进体制内,做着长辈眼里最满意的工作。本以为这种状态在进入职场后会持续下去,但六六却十分无奈地说,工作后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00后’小孩儿不懂!你能做好吗?你们‘00后’啊……”
六六坦言,“00后整顿职场”这一话题的影响力实在是太大了,很多职场大前辈可能并没有接触过什么“00后”同事,以至于他们会把网络上的标签牢牢地粘在每一个他们见到的“00后”身上,再用时间一点一点地去擦除这些刻板印象。
在六六看来,“00后”进入职场后会遇到的问题和“90后”“80后”可能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增强了,有更多的渠道和方式能够解决他们所遇到的问题,这看起来的确有点“难缠”。
“很多人都说‘00后’是过于理想化的一代,但理想不就是好的吗,追求好的方面又有什么错呢?”
谈及“00后”的职场处事规则,六六直言,打破规则就是“00后”的规则。“很多人都觉得体制内是一个被大大小小的规则框住的职场,但规则也是需要跟随时代同步发展的,做好本职工作与打破不合理规则并不冲突。”
事实上,“××后”的说法在大家的记忆中并不陌生,每新生一代就会有一代在前辈的评价中“垮掉”。董明珠也曾在采访中提到,自己当年那一批的年轻人就被打上过“得过且过”的标签。
既然是标签,就是要用来被撕掉的。撕掉了标签的“00后”,能以更加鲜活的形象踏入职场。作为职场的新生力量,他们就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充满了持续发光的希望。“00后”虽然在处事方式上可能与前辈们既定的轨道不同,但在事关个人奋斗和社会进步的“大问题”上,他们和每一批年轻人一样都有着向上向善的信念。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小说《少年》中曾写道:“少年就是少年,他们看春风不喜,看夏蝉不烦,看秋风不悲,看冬雪不叹,看满身富贵懒察觉,看不公不允敢面对。只因他们是少年。”
文/本刊记者 范科峰 邓天舒
编辑/陆佳
本文刊载于《中外企业文化》2023年2期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