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推荐

音乐版权争议不断 丁磊喊话反被怼

出处:北京商报 作者:郑蕊 实习记者 周阳洋 网编:王巍 2021-09-02

“买点版权吧,谢谢!”“只管收钱不管买歌?”9月1日,网易CEO丁磊针对音乐独家版权,说出:“希望这是一个真心实意、不含任何阳奉阴违的决定”时,收到的回应却是网友的怒怼。网友的反diss并非毫无根据。靠社交、情怀笼络到一众用户的网易云音乐,这几年的路走得并不平坦,原因归根结底还是在版权上。而前一天网易发布的2021年Q2业绩显示,网易云音乐的会员付费率同比翻番,同时本季度毛利率首次转正,网易云音乐由此站到聚光灯下。无论是喊话还是亮出成绩单,都没有让用户彻底买账,说到底,网易云音乐弥补版权短板的拖沓,终究耗没了用户的耐心。

“买点版权吧”

9月1日,丁磊又一次将自己和网易云音乐送上了热搜。

在网易发布Q2财报的当天,丁磊在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反垄断处罚决定为音乐行业释放出了积极的信号,网易非常期待,希望这是一个真心实意、不含任何阳奉阴违的决定”,同时还称“网易云音乐准备了充足资金,并愿意以最大的诚意,与版权方开展公平开放的合作,共同建设良好健康的音乐市场”。

这一次,面对丁磊的此番言论,用户们不再买账。一时间,众多网友掀起对网易云音乐的争议。有不少网友质疑网易云音乐“歌没多少,付费却最多”“买点版权吧,谢谢了”“丁总你知道那种上一秒还可以听歌,下一秒就提示你没版权的感觉吗?”

回看网易云音乐的业绩表现,8月31日,网易发布2021年Q2业绩财报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净收入为205亿元,同比增长13%。对于业绩向好的原因,“网易云音乐净收入的增加和成本管控的改善”则成为推动因素之一。值得一提的是,网易云音乐近年来毛利率首次实现转正。数据显示,2018-2020年,网易云音乐调整后净亏损均在10亿元以上,今年一季度,网易云音乐经调整后,净亏损为2.84亿元。

资深乐迷邢露表示,“无论是喊话还是亮出成绩单,都没有让用户彻底买账,说到底,网易云音乐弥补版权短板的拖沓,终究耗没了用户的耐心”。

侵权质疑难解

不可否认的是,近年来,版权一直是网易云音乐的痛点。在社交平台上以“网易云音乐”“版权”为关键词进行搜索,会发现大量用户称自己喜欢的作品无法在网易云音乐上收听,“版权少”的评价也频频出现。

针对网易云音乐后期在版权上的布局,北京商报记者向对方发去采访函,网易云音乐官方回应称,“目前曲库拥有6000万首作品,确实正在抓紧推进与多个版权方的合作洽谈,我们也欢迎更多合作伙伴与我们建立合作、恢复合作,网易云音乐愿意以最大诚意进行版权采买合作,以提供给用户更完整的音乐体验”。

然而,北京商报记者发现,网易云音乐不仅面临着缺少版权的质疑,如今还有不少用户在公开平台上反映该平台存在侵权的情况。

今年5月,有多位用户在网络上举报网易云音乐未经康姆士允许,上传音源、音频。此外在今年2月,还有用户称,在网易云音乐上发现了周杰伦《晴天》《简单爱》等多首作品的同版音质歌曲,引起不少乐迷的质疑。

这一系列事件的发生,再次令人们联想到2018年的网易云音乐侵权周杰伦音乐作品一事。当时,网易云音乐在周杰伦相关作品版权授权期限届满时,制作了一张包含200首歌曲的《周杰伦热门歌曲合辑》的数字专辑,以付费售卖的形式通过多个客户端提供给平台用户。同时,官方微博、网易云音乐小秘书等也向用户全网推送,建议用户以400元/张的价格进行购买后实现终身免费收听,而这被指出是公然实施侵权行为。

也正是因为这一“侵权前科”的发生,当下也有用户怀疑网易云音乐是否能拿到更多版权。乐评人王乐认为,侵权行为的出现确实会给公司和平台的品牌形象带来负面影响,后期版权合作需要看是否能获得音乐公司的认可,双方在协商沟通中达成一致。

频繁“上新”难讨用户欢心

今年以来,网易云音乐动作频频,尤其是在近三个月里,先是在今年5月宣布赴港上市,并向港交所递交申请表,但没想到通过上市聆讯后却又决定延迟上市,引得业内议论纷纷。

与此同时,网易云音乐在拓展业务层面也动作频频。其中在8月3日,网易云音乐还把目光瞄向了“音乐+短视频”领域,宣布与抖音正式达成合作。在此次与抖音达成合作之前,网易云音乐在短视频、直播、云村社交等领域均已进行相关布局,同时在线上K歌方面也上线了以年轻人为受众的App“音街”。

但在一系列布局之下,网易云音乐在用户层面也得到了不一的评价。在部分用户认为围绕直播、短视频等领域的布局丰富体验感的同时,也有另一部分用户认为网易云音乐的定位不再像过去具有自己的特色,并正渐渐失去自己的色彩。

用户翟先生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过去使用网易云音乐主要就是看重其具有设计感的页面,以及较好的体验感,但现在各种模块上线后反而觉得乱了,浮躁了,或许也是因为我最核心的需求是要有良好体验的听歌氛围,所以对这些变化并不适应”。

数字文创产业智库研究员李杰认为,平台需要拓展业务模式来获得收入,从而稳定自身的经营,而如何布局则需要结合平台自身情况、用户需求与特征、市场客观环境等因素考虑分析,推动实现预期效果。

北京商报记者 郑蕊 实习记者 周阳洋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