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金融科技频道

金融数字化调查|消金:难舍人工审核,贷中的破与立

出处:北京商报 作者:廖蒙 网编:财经新闻中心 2022-11-21

编者按:年初,央行印发《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要求高质量推进金融数字化转型。对金融业而言,构建以数据为中心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是数字经济的时代要求,从这个意义上,金融业其实也是IT业。将于12月举办的第八届北京金融论坛,据此以“金融数字化拾级而上”为主题,而北京商报也将推出同主题的系列策划报道,聚焦金融数字化的底层技术、应用场景和数字程度。

图片来源:北京商报

消费金融数字化,不仅仅表现在贷前领域。通过互联网营销工具进行展业获客之后,消费金融机构在实现满足用户需求与把握运营风险的平衡上,仍然面临极强的考验。

北京商报记者获得的调研数据显示,在贷中环节,16家受访消费金融机构均提到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建立智能化风控体系,还有3家机构采用的是传统人工与风控系统相结合的方式。在用户画像上,消费金融机构会根据历史信用、资产状况、消费稳定性等多个维度全面衡量用户的偿债能力及意愿。此外,在智能化投入、专利研发等方面,各机构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异。

审核模式:线上实时化,线下“人机结合”

在不少从业人士看来,消费金融公司的业务模式相对单一,营业模式主打消费贷款和消费分期。小额、高频的特性下,消费金融便捷的线上贷款吸引了更多用户参与其中。

以各类获客手段吸引用户之后,消费金融机构往往要通过审核用户资质确定授信额度并进一步进行贷款管理,这也是消费金融机构展业的重要一环。而在面向全国用户展业、用户数量庞大的背景下,单一的人工管理模式显然无法满足消费金融机构的展业需求。

对于这一环节中消费金融机构的数字化程度,北京商报记者向业内16家消费金融机构进行了调研。从反馈结果来看, 16家受访消费金融机构在贷中环节,均通过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构建了实时化的信贷审批体系,在反欺诈、信用评估、风险预测等方面产生综合性决策效果。其中,还有3家机构提到自建数字化基础设施。在对应技术基础上,各家机构再根据自身实际展业情况进行丰富、调整。

招联消费金融自主打造的“风云”风控系统,根据不同风险的客户、不同场景的消费进行智能分级、自动校验、模型评分,通过运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在短短几秒钟内建立客户风险画像;马上消费金融推出的“基于跨源多维实时分析技术的金融大数据智能风控平台”,可以帮助金融机构在互联网信贷业务当中实现风控决策的实时化、智能化、自动化;哈银消费金融基于云服务平台,深度应用生物识别、关联图谱、地图分割、机器学习等技术,打造数字化智能风险防控体系。

此外,以兴业消费金融机构为首的、侧重于线下业务布局的3家消费金融机构,均提及线下贷款采用“人机结合”模式进行授信管理,即以传统的人工审核辅以科技技术进行全面分析,防范借款人的信用和欺诈风险。这类模式下,占据审批主导地位的仍旧是数字化技术。中银消费金融便指出,全链路风险决策审批流程下,采用智能AI+人工相结合的审批策略,审批效率高,人工占用少。

江苏苏宁银行金融科技高级研究员孙扬告诉北京商报记者,贷中环节作为授信评额之后的风险接盘者和操盘手,是从贷前到贷后的风险传导的承上启下者。贷中环节的数字化,具体涉及到征信分析数字化、身份鉴定数字化、行为数据分析数字化,贷中数字化对于应用先进技术加快贷中效率意义重大。结合先进的机器学习算法及丰富的数据,贷中环节可以构建平衡准入、额度、定价的复杂风险模型和策略体系,成为消费金融盈利的“中锋”。

风控核心:大维度打磨画像,重在偿债能力及意愿

需要注意的是,消费金融机构对于用户资质的审核,并非简单的表现在征信上,还需要通过内外部数据分析对用户进行精准画像以及动态化的风控跟踪。

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16家受访消费金融在贷中关于用户画像的打磨上,会从身份识别、历史信用、资产状况、消费稳定性、行为稳定性、收入预测、反欺诈、反多头借贷等8个维度进行分析,挑选资质良好客群。还有1家消费金融机构直言,在贷中风险控制方面,重点关注的就是用户偿债能力和偿债意愿。

而在通过多维度对用户资质进行审核时,便需要更为复杂的数据处理。实名认证所具备的身份信息、银行卡等金融信息外,各家消费金融机构会通过人脸、唇语、声纹、指纹、活体等生物信息实现客户身份自动识别、认证。

另从数据收集的来源来看,16家受访金融机构整体采用的是内部积累的海量用户数据和外部市场数据深层次融合的方式,借助借款人数据积累优势,基于复杂业务场景和海量数据进行深度数据挖掘,归集客户的各种风险数据。同时,在央行征信等传统数据基础上,引入和使用更多维度的三方数据,丰富评价维度。

海量数据叠加智能风控,消费金融机构在反欺诈上构建了“护城河”。招联金融的图谱欺诈认定率是人工判定欺诈识别率的25倍之多,可拦截85%以上的关联团伙欺诈;中信消费金融打造了亿级节点的用户知识图谱,欺诈拦截成功率达到99.0%,持续提升反欺诈防控能力;马上消费金融静默活体识别技术对照片挖孔、圆筒面具、3D 面具、手机翻录、深度伪造等各类攻击手段可达到99%以上的检出准确率,正确通过率超过99.7%。

在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来看,基于消费金融贷款额度和展业规模考虑,贷中阶段的工作相对复杂,包括定期核查/回访、行为分析/预警、额度重估、交叉销售等。同时,用户的还款能力与意愿会持续变动,消费金融机构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化技术进行运动式风控,可以在降低机构运营成本、扩大业务规模的同时及时响应、精准把控风险。

数字化投入:两极分化,尾部机构可借助外部力量

建立强大的风控体系,也需要消费金融机构持续加码数字化投入,注重科技实力的打磨。16家受访消费金融机构由于规模、营收的不同,在研发投入、科技成果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其中,截至2022年9月底,马上消费金融申请专利数超830项,自主研发核心技术系统900余套,处于靠前位置。部分尾部消费金融机构的申请专利数量则仍在个位数。

“发展水平的差异,决定了消费金融机构资金实力,也决定了其在科研上面的投入力度,”孙扬指出,围绕服务消费金融业务的科技投入和专利申请,会对提升消费金融公司的发展水平有着直接帮助,围绕产品、营销、风险管理的系统化数字转型,能够进一步提升消费金融机构的发展质量。

盘和林则建议,数字化进程较慢的消费金融机构,可积极推进与外部金融科技、互联网公司的合作,在合规的基础上改造升级内部系统,提升科技实力。

除了科技化投入存在差异外,谈及贷中运营面临的难点以及解决方案,各家消费金融机构也有不同感触。具体来看,一方面是目前国内收入、负债征信数据尚不完善,消费金融机构在对用户还款能力进行评估时缺乏有效数据支撑。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有受访机构指出计划持续引入有效精准的三方收入或负债数据,研发收入负债核验模型,实现借款人还款能力的快速有效核验。

另一方面,在当前消费金融行业整体利率压降的背景下,消费金融“普”与“惠”的矛盾显现,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也就对存量客户的精细化经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对风险用户进行更精准的事前拦截管控、提升用户黏性等。各家消费金融机构也在通过持续推进数字化,以技术手段解决展业过程中的难点。

孙扬认为,在贷中环节,消费金融机构要建设好消费金融客户的CRM(客户关系管理)体系,充分利用生态内外数据,发展面向客户的用户画像能力。贷中管理平台,要实现风险管理数字化,实现策略调整、模型开发上线等的全流程数字化,确保历史操作留痕、权限功能可配置、分析管理功能强大。

北京商报记者 廖蒙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