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商报观察 > 西街观察

非必要不核酸,这个可以有

出处:北京商报 作者:陶凤 网编:王巍 2022-06-09

6月9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针对核酸检测划出多条“红线”。

“没有发生疫情,也没有输入风险的(地区),查验核酸不应该成为一种常态。”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一级巡视员贺青华说。

国家卫健委介绍,聚集性疫情发生后,要根据疫情防控需要,科学制定核酸检测策略,划定核酸检测范围和频次,避免盲目扩大全员核酸检测的范围。

关于大城市建设步行15分钟核酸采样圈,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郭燕红则表示,不要求所有城市都要建,要因时因势来确定,不能够搞“一刀切”。

围绕常态化防控和疫情发生后的特殊情况,以上“红线”进一步明晰了核酸检测加减法。核酸检测应遵循现实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疫情防控常态化第三年,“常态化”之下的核酸检测被赋予新的内涵。核酸检测渐渐与居民的生产生活深度捆绑。一纸核酸“有效期”不等,几乎成为居民日常出行必备。

常态化核酸的关联方包括成本控制、人员配备、时间约束,最终得出较为准确的检测结果。

企业要以低成本保质保量地快速完成检测,情况不一的各地财政要做合理预算,常态化检测的人员缺口也要快速配齐,多方博弈形成合力之下,才得以满足常态化的居民生活。

核酸检测资源的时空分布还与广大市民的生活紧密相关,一次核酸检测看似不费劲,背后却不是轻而易举,在这其中需要市民、采样人员、实验室、信息系统、相关部门的多方投入与磨合。

正是如此,核酸检测不能多多益善,更不能“层层加码”。一味顶格做加法不可取,既没有科学依据,还容易造成不必要的社会资源浪费,增加民众身心负担。

核酸检测作为“金标准”,应以有效性和必要性为前提。15分种核酸采样圈,高频、高密度、高投入的核酸检测,不能成为各地无差别的防疫标配。

核酸检测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该做减法的时候做减法。这才是科学防疫,精准防疫,才能实现“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此前,广东深圳、珠海,江苏苏州,湖北武汉等地已经将核酸查验调整为72小时。北京也根据实际需要,对社会面常态化核酸检测服务进行了优化,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因地制宜的措施。比如,根据区域特点、人口规模、人员流动等因素,合理布局采样点,增加点位数量,同时根据市民核酸检测需要,动态调整服务时间。

作为大规模应用的筛查手段,核酸检测并不完美,会出现假阳及假阴性,其中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人为违规。

在全民参与、全民围观之下,检测质量、监管强度、管控力度和精准度都是关键。核酸检测机构的态度、标准、取向、效果如何,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疫情防控质量。北京市卫生健康委主任李昂表示,对于核酸检测机构违法违规的行为,北京始终坚持“零容忍”,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针对重点人群和重点区域核酸检测,依然要应检尽检落实到位不留隐患。而一座城市核酸检测却不是简单的“1+1>2”,背后是所有人宝贵的时间,正常生活的空间。

北京商报评论员 陶凤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