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垂直频道 > 财经新闻中心 > 银行理财频道

润色代发投诉信80元一次、雇群演4小时150元!银行“恶意投诉”背后是谁在作祟……

出处:北京商报 作者:北京商报金融调查小组 网编:财经新闻中心 2021-07-22

当你因信用卡逾期债务问题头疼不已、当你因银行卡被盗刷而惋惜万分时,有人告诉你,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向银行投诉,全程不需要你亲自操作,还能拿回部分资金,你会如何选择?近年来,通过“一手交钱、一手办事”的“维权团队”正在呈现递增态势,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在这背后已形成黑色产业链条,这些“维权团队”打着正规维权的幌子,通过 “网络投诉、信访、打电话、拉横幅、去银行现场闹事等方式向金融机构施压,达到“恶意投诉”的目的。

壹图网

拉横幅、跑现场闹事花招百出

“网络投诉、信访、打电话、去银行现场闹事……任您选择”,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如今,“恶意投诉”已形成一条金融黑色产业链,游走在灰色地带。

在一些QQ社交群里,一些看似“热心”分享信用卡逾期处置经验的持卡人潜藏其中,他们的身份实则是“维权团队”的幕后推手,在群中,他们打着“合理维权”“正规业务处置”的噱头吸引客户的目光。

今年是李明浩(化名)兼职做“维权团队”业务的第一年,在这之前他也有过信用卡逾期的处置记录,靠着仅有的一点经验,李明浩开始潜伏在QQ群中揽客,他向北京商报记者介绍称,“我做的是最简单的业务,就是帮客户进行网上投诉,发信访文件”。

当北京商报记者以信用卡逾期为由想撰写一份“恶意投诉”书投诉银行时,李明浩说道:“来我们这里投诉银行的特别多,除了信用卡逾期之外,还有因自己保管密码卡片不力导致信用卡被盗刷等等原因。”“网上代发一条投诉80元,一般推荐10条以上,成不成功不保证,提供文案、投诉电话、被投诉的银行地址就行,不会写的话我也可以帮你润色。”李明浩说道。

为什么客户不选择自己向相关机构投诉转而要花钱选择“维权团队”?他称“这种投诉需要批量操作,有的客户没时间,有的客户不会撰写文案,不知道向哪里投诉,自然会找到我们。”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李明浩给出的模板信息也较为简单,基本套路都是,“向银行施压要求银行停止对投诉人个人信息的侵犯、迫使银行向投诉人赔偿经济损失” 等。根据对方提供的模板,客户需要填写姓名、身份证信息、电话、工作单位、工作地址、维权诉求等内容。

从李明浩的口中,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维权团队”有着鲜明的等级划分,刚入行的新手通常只能做一些文案指导、撰写的相关工作,资深老手则负责对接更为繁琐的拉横幅、雇群演投诉的相关业务。

和另一位“维权团队”的资深老手来对比,通过网上渠道发函件的投诉方式显然是“小巫见大巫”,张起越(化名)自称“维权团队”的老员工,入行3年,主要负责拉横幅、跑现场的维权业务,在咨询过程中,他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目前什么投诉都接,除了偏远地区,跑现场的渠道基本都能覆盖,横幅需要客户自己准备,我们这边只出人手,一线城市费用高点,一个群演4小时150元,需要客户管盒饭,一般情况下雇3个人也就够了。”

凭借诸多“实战经验”,张起越对线下维权的进退时机也把握得炉火纯青。“成不成功看你的造化。”张起越说道,“要是跑现场的时候遭到驱赶或者遇到银行报警的情况,那我们也不会强行对刚。”

跑现场、拉横幅“恶意投诉”花招百出无不让人瞠目,消费金融专家苏筱芮表示,“恶意投诉”具有主观恶意,影响到信贷业务的正常市场秩序,是行业的一颗“毒瘤”,目前“恶意投诉”缺乏官方层面上的详细定义,大量“恶意投诉”仍游走在灰色地带。但不论何种形式,这类恶意维权行为都已经影响到了金融业务的健康运营。

一位股份制银行相关人士向北京商报记者回忆称,“2018年行里遇到过一次10人左右规模的群访,也是维权,但那时候还没有‘恶意投诉’的说法,银行也无法鉴别人群里是否有群演人员。现在拉横幅的群访事件少了一些,这种跑银行闹事的情况会涉及到违法,这些人也很精,不会冒风险”。

图片来源:“维权团队”人士提供图说:“维权团队”人士提供的投诉文案撰写建议

图片来源:“维权团队”人士提供

图说:“维权团队”人士提供的投诉模板

“恶意投诉”换马甲化身协商诉讼

收单、付款、维权、分成,整套动作一气呵成,群演助力,哭天喊地,以高频的投诉向银行施压,此类行为无疑影响到了金融秩序的安全发展。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除了这些只接单的个例外,一些团体和机构自称“投诉代理人”偷偷潜伏在公司背后,收取高额费用,帮助卡民维权。

这些“投诉代理人”都有一个特性,一类是信用卡逾期经验丰富,知道如何和银行周旋,一类为曾经主要从事民间借贷的放款人,现在转而做“投诉代理人”这项业务、另一类则是从事过民间借贷业务的催收人员,懂得各类催收的套路。

“投诉代理人”王婕(化名)向北京商报记者介绍称,“公司现在全国业务都接,做一张信用卡投诉及诉讼的金额为5000元,我们会先向银保监局打电话给你做投诉,然后银行会找你再进行协商。具体投诉什么内容你可以自己想,想出来告诉我们,不要太离谱就可以。如果投诉这条路走不通,就会进行司法诉讼,这些费用都是包含在一起的”。

当北京商报记者提及这项业务是否为“恶意投诉”时,王婕否定称,“这怎么能是‘恶意投诉’,信用卡还款遇到了困难,出现逾期,这时银行一直打电话催收,对持卡人压力也大,通过协商的方式减轻负债压力这就是一种好的方式,我们只帮助消费者有效维权。至于投诉的内容客户怎么写我们不进行把控”。

另一位从民间借贷催收员转行成“投诉代理人”的人士万江(化名)也不认为自己做的是“恶意投诉”业务,他向北京商报记者介绍称,“我在民间借贷做催收做了5年,后来转行干‘投诉代理人’,之前在做民间借贷时,会有不想还款的信用卡持卡人问我们怎么处理,我们当时教的方法就是用资金困难为理由,通过恶意逾期达到目的,还不起钱银行自然会主动和持卡人交涉。现在只是通过一定的法律手段和银行进行协商而已”。但当记者提及“如何界定客户是否存在恶意逾期情形”时,万江坦言“我也不清楚”。

“恶意投诉”边界如何界定?苏筱芮进一步指出,捏造事实、虚构事实仅为“恶意投诉”的一种表现形式,“恶意投诉”应覆盖更为广泛的范围,例如对延期还款提出不合理要求,甚至要求本金打折等。

在采访过程中,多家银行业人士则给出了不同的意见,“通过捏造事实、虚构事实等方式举报的是‘恶意投诉’,之前确实存在这样的现象,但现在更多的是通过一定的法律手段和银行进行协商,但这些都不是真正的法律手段”。一位股份制银行信用卡中心相关人士向北京商报记者介绍称,这种行为影响了银行还款协商工作的正常开展,挤占了真正有延期合理性的客户需求。

上述股份制银行信用卡中心相关人士进一步强调称,此外,银行也要面对大量投诉带来的监管压力,但如果大面积做出让步,会形成不良示范效应。这种妥协会影响到信用卡部门的营收和资产质量。银行对投诉人提交的各类诊断证明、困难证明等都会认真核实,对真正遇到困难的客户,会有利费减免、延期还款、分期还款等关爱政策。

另一位股份制银行人士也提及,“我们银行确实出现过很多恶意投诉的情况,有的持卡人信用卡逾期还不上,银行就打了两三次催收电话,都是正常的催收模式,也没有向持卡人进行施压,只是商量还款。持卡人转头就向监管投诉说银行恶意催收,泄露信息。还有的持卡人就通过捏造信息,比如病例、困难证明等内容向监管投诉,然后监管再转发给银行,由银行进行协商”。

在一位国有大行信用卡中心人士看来,“这种协商诉讼其实就是相对‘柔和’方式的‘恶意投诉’,也是钻了一定的空子,打着法律的旗号,但也不是什么正规的法律手段”。

相关行业标准亟待设立

“一言不合就投诉”“没钱周转就投诉”成为一些卡民投诉的现状,北京商报记者在黑猫投诉平台关注到,当前针对银行的各类投诉中,投诉的主要内容有“银行暴力催收透露个人信息”“要求协商还款”“要求取消手续费”等。例如,有的投诉人在诉求中提到,“负债高,没有能力还款,想和银行协商本金结清”“因特殊原因收入受到极大影响,希望协商还款”等。

资深信用卡行业研究人士董峥指出,如果由于银行的服务方面出现问题,导致卡民的某些利益受损,向银行甚至监管机构进行投诉,完全是卡民正当权利。但是一些卡民在用卡过程中,由于自身扭曲的信用卡观,绞尽脑汁地一味追求高品级、高额度、高权益,滋生了“投诉代理人”群体,以收费的形式,帮助这些卡民“维权”。

根据银保监会日前发布的2021年一季度银行业消费投诉情况的通报数据显示,一季度银行业一共收到投诉78414件,环比增长2.9%。其中信用卡依然是被投诉最多的业务,达到42315件,虽然环比减少了5.2%,但依然占投诉总量的54%,这其中“恶意投诉”占比有多少不得而知,但通过侥幸心理捏造文件向银行施压的方式显然不可行。

一位股份制银行信用卡中心人士向北京商报记者介绍称,投诉信中经常提到家中出现特殊变故,比如父母患病,甚至提供一些病例或医生诊断书。但银行工作人员在处理的时候,客户对前期在投诉信中提及的特殊情况避而不谈,甚至出现后续沟通时持卡人所述情况与投诉信中完全不匹配的情形。在核实到为“恶意投诉”时,持卡人会被降额,更严重的会被封卡进入银行“黑名单”。

对发卡银行来说,董峥建议称,发卡银行接受投诉的目的在于优化服务,而非消除或者撤销投诉,保护正当权利和防止滥用权利在制度的设置上应当是平衡的,不能顾此失彼,要将正当维权与“恶意投诉”区分开来,既要保障消费者合法合理的诉求,也要防止“恶意投诉”损害相关企业和人员的合法权益。

“银行一方面需要从实践经验中进行总结提炼,逐步形成‘恶意投诉’相关的行业界定标准,另一方面也需要各银行业机构明确所谓的‘分期协商’规范,给到用户以明确的心理预期,避免‘投诉代理人’以‘信息不对称’为名在投诉流程中钻空子。”苏筱芮如是说道。

北京商报金融调查小组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