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垂直频道 > 要闻中心 > 国际频道

未上任先“打钱” 拜登祭出1.9万亿“美国救援计划”

出处:北京商报 作者:杨月涵 网编:陶凤 2021-01-15

即便距离正式就任美国总统还有五天时间,拜登的经济刺激方案也等不得了。当地时间14日晚,美国当选总统拜登发表电视讲话,正式介绍了这个此前已被其预告多次的刺激计划,而拜登给出的最新规模是1.9万亿美元。内容并不出人意料,应对疫情,挽救经济,这是美国当下的最大问题,也是拜登上任要面临的第一大难题。

这项被冠以“美国救援计划”之名的方案已经透露出了它的使命。据了解,在1.9万亿美元的刺激计划中,约4000亿美元将用于抗击疫情,1万亿美元将为受疫情冲击的美国家庭提供经济纾困,此外,约4400亿美元为在疫情中挣扎的小企业、州和地方政府等提供援助。

具体而言,方案包括将向大多数美国人每人支付1400美元,再加上去年末通过的纾困法案给每人提供的600美元补助,该项救济金总额将达到2000美元。此外,该计划将联邦每周失业救济金提高到400美元,并延长到9月底,将联邦最低工资提高到每小时15美元,拨款500亿美元用于新冠病毒检测,拨款200亿美元用于国家疫苗方案等。

“美国的健康正处于危险之中。”在讲话中,拜登直言现在没有时间再等了,“我们必须行动,现在就行动”。按照拜登的说法,美国正面临着一场沉重的危机,而“美国救援计划”就是为了扭转新冠疫情的形势,并且为在长期经济衰退中苦苦挣扎的民众提供经济支持。拜登的助手也提到,正是当前情况的紧迫性让拜登推出了这项经济救援计划。

进入2021年,美国疫情丝毫没有看到好转的迹象,反而愈演愈烈。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实时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北京时间1月15日15时30分左右,美国累计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已经超过2330.74万人,死亡人数超过过199.3万人。不久前,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疫苗及相关生物制品委员会成员保罗·奥菲特还提到,“我认为这种情况,在接下来几个月还将持续,接下来预计还会增加15万死亡病例。”

而疫情的失控作用到经济层面,最直观的一点就是就业的动荡。美国劳工部14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月3日至1月9日当周,美国首次申请失业救济的人数为96.5万,此前,经济学家预测当周的申请失业救济人数约为79.5万。

据了解,这是美国每周首次失业救济申请人数自去年9月以来,首次重新回到90万以上。万神殿宏观经济学研究公司首席经济学家伊恩·谢泼德森认为,为应对新冠疫情蔓延而实施的限制举措对劳动力市场冲击严重,目前尚不清楚负面影响是否仍在扩大。

也是因为预料到了这一影响,拜登早在上周五便已预告了新的经济刺激方案,称他一入主白宫就会推动数万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为了防止今年经济崩溃或严重恶化,我们应该现在就投入巨资用于发展经济”。当时他也提到,去年末国会刚刚通过的9000亿美元救助法案只是个“首付”。

对于1.9万亿的“美国救援计划”,商务部研究院副研究员庞超然对北京商报记者分析称,疫情影响下,生产端呈现V型反转,但消费端恢复较慢,呈现U型回升。此次拜登政府提出的刺激法案里大部分资金直接补助给美国公民,目的是增加居民收入,直接拉动消费。叠加上月刺激法案,居民总收入预计同比大幅增长近20个百分点,如按以往惯例五分之一用于储蓄,结合消费占美国GDP比重计算,可拉动GDP大幅增长。

但是当货币政策束手无策的时候,大笔大笔的财政刺激计划也为未来埋下了隐患。美国财政部13日公布的数据显示,由于疫情影响下支出大幅增加而收入减少,美国2021年第一财季(2020年10月至12月)财政赤字同比上涨61%至5729亿美元,创下季度新高。此外,美国联邦债务总额达到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02%,70多年来联邦债务首次超过了整个财政年度的经济规模。

此前,基于去年12月底9000亿美元的刺激方案,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预计,2021财年预算赤字将达到1.8万亿美元,但这不包括任何拜登就职后可能推出的新经济刺激方案。财政赤字以及巨额债务很可能会给未来的长期经济增长带来威胁,也是因此,才有了不久前关于美国财政赤字货币化的种种讨论与风波。

庞超然也提到,该法案一方面增加居民消费支出带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恐再度增加美财政赤字负担。考虑到2021财年连续两个刺激法案密集推出,美财政赤字恐较2020财年3.3万亿美元赤字基础上继续增加。未来,考虑到疫情蔓延形势依旧有较高不确定性,美国联邦政府预算将面临更大压力,联储可能会继续扩张资产负债表帮助融资,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还将有望延续。

拜登也明白这一点,但这可能也是拜登目前能拿出来的唯一且有效的办法了。“我知道我刚才所介绍的救援计划并不便宜,但是我们不能不做这项提议。”拜登补充道,“如果我们现在大胆、明智地投资,坚定不移地关注美国的工人和家庭,我们就能提升美国经济、减少不平等,让国家长期财政回归于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

北京商报记者 杨月涵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