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商报观察 > 陶凤今日评

不良大作战

出处:北京商报 作者:陶凤 摄影记者: 网编:王巍 2020-08-17

近日,面对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多次公开表态并撰文提示风险。

郭树清在《求是》杂志撰文表示,出现疫情“黑天鹅”后,资产质量加倍劣变不可避免。预计今年总体杠杆率和分部门杠杆率都会出现较大反弹,金融机构的坏账可能大幅增加。同时表示,监管部门已经采取措施,及早谋划、积极应对。备足备好未来抵御风险的“弹药”,同时,加大不良贷款的处置力度。

“不可避免”在于疫情先后冲击需求端、供给端,随后共同作用到细分领域。服务业、批发零售业与制造业都是受此影响的几大关键行业。这些行业一起遭遇经营困难、资金链紧张、断裂、无力还款等情况,坏账增加早在意料之中。

服务业关联着广大的就业主体,批发零售业则关联着外向型经济的中小民企、贸易融资类企业,制作业还涵盖了大量产能过剩行业。在疫情催化中,很多低层次的生产企业在市场环境剧变中迅速被淘汰,成为占用银行大量信贷资金的“僵尸企业”,将坏账的隐患越埋越深。

银行资产的质量反映本身常有滞后期,加上疫情期间一系列金融扶持政策,不良风险呈现出特殊的滞后性,未来一段时间不良风险很可能“先抑后扬”。

今年初,各地监管部门鼓励支持银行机构对受疫情影响的企业,到期贷款允许展期和续贷。受此影响,一方面,造成暴露时间阶段性延迟。另一方面,未来随着这些政策的逐步退出,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恶化压力会加速显现,不良贷款率可能一下子攀升。

过去几年,信贷膨胀带来资产扩张,规模变大,风险结构趋于复杂。庞大的银行不良资产也催生了新的市场。为了将不良贷款移出资产负债表,紧张焦虑的银行求诸资产证券化。AMC大展身手,各式接盘者层出不穷,迂回重组、左手倒右手,不良资产攀升也带来不良资产处置的风生水起,警惕银行不良风险,还应警惕银行花式去坏账的风险。

任何时候,风险防控当是银行业工作的永恒主题。可以预见的是,经济承压还要维持一段时间,针对受到疫情冲击较为严重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推出的扶持政策将会持续,如何把控风险,精准使用抵御风险的“弹药”尤为重要。在此基础上,探索建立更全面的信用风险监测预警指标体系等,将更多指标纳入监管工具箱,都将成为紧迫而艰巨的抗风险工作。

北京商报评论员 陶凤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