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垂直频道 > 文旅中心 > 养老频道

5元入会、承诺高回报 养老项目投资暗藏哪些猫腻

作者:杨卉 网编:肖玮 2020-05-09

北京商报讯(记者 蒋梦惟 杨卉)5月9日,北京市老龄协会发布了近期发生的及其典型涉老诈骗案例,呼吁老年人提高警惕。据介绍,有养老投资项目通过散发传单、口口相传等方式,以“5元入会”投资、入股养生养老基地的名义,承诺返本销售、免费入住养老院等方式吸收资金,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数额特别巨大,骗取老年人的“养老金”。此外,“特效药”、“股票”、“消费返利”等以老年人为目标的诈骗行为也在市场上时有出现。不法分子打着“盈利,赚钱”的旗号引老年人“进套”。专家表示,老年人警惕性较低,对互联网、投资理财等内容给了解较少,在选择养老机构及理财投资时一定要谨慎选择,按规定签订相应协议。

具体来看,此次发布的典型案例中,金融、投资类案件内容占比较重。北京市一法律师事务所律师罗冬雪介绍,此前,街道退休干部刘大妈,从亲友处获悉某养老公司下属的养老项目,支付5元即可成为会员,“刘大妈开始认为该项目是骗人的,但看到身边的人都去喝茶聊天且有免费旅游,心动了。后来刘大妈去了公司的养老基地考察。养老院条件和环境都较为高端,并承诺投,40万以上可在四个基地免费养老,投资还有6%-14%的收益。刘大妈查询该养老公司基本信息发现,该公司经营范围包含养生、养老公寓建设开发经营等内容。但刘大妈依旧半信半疑。” 罗冬雪表示,由于两年时间内,周围不少人都成为了该公司会员,因此,刘大妈在看到养老院的房产证后还是决定在养老公司投资10万元,入住养老院。养老公司与刘大妈签订了《预定服务合同》,利息月月返到账,从未出错,养老公司业务员还称若老年人去世,保障金可由子女继承,随后刘大妈又陆续投入40万元。然而未曾想,最后该公司传来消息,法定代表人携款潜逃,所有投资本息无法兑现,刘大妈才明白进入了骗局。”

罗冬雪直言,养老公司以散发传单、口口相传等方式,销售虚构的养老公寓、养老山庄,或者以投资、加盟、入股养生养老基地、老年公寓等项目名义,承诺返本销售、售后包租、约定回购、销售房产份额等方式吸收资金,实际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向社会不特定公众非法集资,数额特别巨大,其行为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回报太高的项目通常不靠谱。老年人可对照银行贷款利率和普通金融产品的回报率,看看该项目是否收益过高,超高利投资回报分配必有猫腻。此外,国家规定超过贷款基准利率4倍以上的不受法律保护。老年人千万不要被小恩小惠所欺骗,如果有养老机构许以高息回报,一定要远离并举报。”她进一步表示,老年人在进行大额投资前应与律师等法律相关的专业人士取得联系,听取法律专业人士的建议;其次,应在投资专业人士的帮助下,针对不同类型的财产,多样化选择不同的投资理财方案,了解不同的投资理财产品的回报率和风险;在进行大额投资前,应与家人取得充分的沟通,避免因大额投资引发家庭矛盾。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发布的案例中,还包含保健品诈骗、消费返利诈骗等多类情况。“目前的新型诈骗模式已不再是仅骗取兜里已有的钱,而是骗消费者没有的钱,也就是贷款。”北京市一法律师事务所律师王淼介绍,近日,北京市老年消费者老张接到一个自称淘宝客服的电话,对方称其在店内购买的产品有严重的质量问题,可以给老张退款,但要按照客服提供的平台退款。随后,客服发来一个链接,称其为退款平台(其实就是网络贷款的APP)。根据“引导”,老张点击链接后下载了多个分期借贷APP。诈骗成功后,骗子断绝了和老张的联系。王淼介绍,在实名制大背景下,个人电话、姓名、住址等信息由于网购、租赁、打车、共享单车等已处于半公开状态。不法分子通过个人购买记录,掌握大量个人信息。通过老年人对商品质量的担忧,利用老年人对互联网、智能手机、网上贷款不太熟悉的漏洞,精心设计了“假退款、真贷款”的骗局。

专家表示,老年人在选择养老机构时一定要查看相关证件,选择合法养老机构并按规定签订养老服务协议;老年人在交会费等费用时,一定要先了解企业是否有可靠、资金链条是否接受相应机构或第三方的监管等,避免企业在运行当中经营不善从而引发破产。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