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商报观察 > 陶凤今日评

警惕制造业的“经营危机”

出处:政经 作者:陶凤 网编:王巍 2020-04-16

4月14日晚,美的集团回应高管冻薪传闻,称美的高管在沟通后达成一致自愿冻薪。在此之前,网上曾流传公司内部公告,称暂停发放高管30%的月薪。据报道,此次冻薪涉及的人员数量将超过百人,归因于当前全球经济形势严峻,进一步传递经营压力,促进集团整体经营目标实现。

同行的日子也不好过。海信集团也传出将在5月底前完成其裁员计划,裁员规模超过万人。上个月,格力集团董事长董明珠对外表示,受疫情影响,格力在2月的销量基本为零:“往年销售一百几十亿、两百几十亿,今年几乎是零。”联想则宣布暂停招聘,并推迟晋级涨薪以保证充足的现金流动性,以过紧日子的方式寻求过久日子。

订单没了、交易没了、上游供应断了、下游需求减了。复工难复产,供给和需求两难,正把大量企业推向一场真正的生存大考。这其中,以制造业集中的实体经济感受最为深刻。无论是降薪裁员的无奈之举,还是留住员工的成本之重,无论企业权衡再三做出了什么样的决定,正如曹德旺所说,“危机是史无前例的,我们首先要能够活下来,再求下一步的发展”。

广泛关联就业,企业“脱困”将直接影响社会经济活力的恢复。疫情期间,多地已经积极着手为企业纾困解难。以北京、上海、江西、山东等地为代表,陆续下发稳定经济的激励措施。通过社保征收延期、贷款利息补贴、减免租金等方式驰援企业。3月20日,国务院发布强化稳就业举措,围绕推动企业复工复产,加大企业减负稳岗力度,提升投资和产业带动就业能力,以及保障引导农民工、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

作为知名企业,美的、格力的困境不仅是家电业的缩影,也是整个制造业的焦虑所在。与服务业的单点短线承压不同,制造业承压点是长期的也是多层次的。从个体企业的生死存亡,到具体业态的兴衰成败,一直延伸到整个产业链的摇摇晃晃。近期,曹德旺就指出,疫情加剧了各国间的不信任,在全球产业链被简化的趋势下,应警惕疫情后全球产业链去中国化。

生产环节上高度的相互依赖,决定了制造业不会轻易迁出,各国产业链很难在短期内独立成型实现“去中国化”。但在疫情成倍放大的困境里,中国制造迫切需要解决“自处”及如何与世界“相处”的难题。

自处即转型升级,制造业在中国经济崛起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也成为中国在全球竞争中最有利的比较优势。当成本优势不再,创新能否顺势脱颖而出,关系着中国制造焕然新生。与世界相处,即在可能出现的逆全球化风潮下,作为全球产业链的世界工厂,修补信任、赢得竞争,重新建立与世界的关系。而无论是自处还是与世界相处,统统都指向了降成本、谋创新的改革之措,唯有如此才能共克时艰。

北京商报评论员 陶凤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