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推荐

疫情下的大消费报告丨生机篇:数字化浪潮拍岸

出处: 作者:陶凤 肖涌刚 网编:张兰 2020-03-28

危机·转机·生机

  疫情下的大消费报告

疫情自全面爆发已历时两月,服务业和产业链遭受史无前例的冲击,餐饮、旅游、娱乐、房车等消费告急,继而因物流、人流和资金流的不畅,压力正转移到制造业。

微信图片_20200328185837

野渡无人舟自横。疫情之下,大消费企业纷纷自救和互助,并寻求政策纾困。企业还在咬牙坚持,并不乐观,唯有疫情结束,才能迎来釜底抽薪。

沉舟侧畔千帆过。疫情之下,市场格局正在重构,消费偏好正在重塑,宅经济发达,云经济发力,数字化浪潮开始发轫,于一片萧索之中,另显勃勃生机

轻舟已过万重山。这是我们热切期盼的一天。危机,首先是痛苦和损失,但危机也是创新和改革的窗口,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随着复工复产箭已扣弦,北京商报在持续两个月的“战疫·绸缪稳增长”的报道中,在大量的数据分析和调查样本中,将关注转向疫情之下的经济生机,力图呈现消费市场受到冲击、经受历练并寻找生机的全景过程。

【生机篇】轻舟已过万重山

数字化浪潮拍岸

生机乍现。或自救或纾困,都是被迫应对之策 。突如其来的疫情的确让国民经济运行措手不及,但寒冬之下,并非没有亮色。一些业态同样出人意料走上风口:以生鲜电商、即时配送为代表的新零售乘势攻城略地;网络问诊、在线教育、云办公、宅娱乐等线上服务全面“侵入”生活,重塑消费理念和消费模式。

未来正加速而来。疫情之下,大数据云计算等底层技术与产业链供应链的深度互嵌交融像一场预演。一切的变化根植于又不断刺激着新一代技术革命深化。数字化浪潮汹涌,新基建概念走红。“触网”转型成为企业不二选择,瞬时流量激增拷问基础设施建设。5G、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中心……新基建开始铺路。

17年前,阿里巴巴、京东等电商航母兴起于市场萧条之际,17年后,2020年同样可以期待,未来时代的经济巨头也正在这场疫情中经受历练,涅槃新生。

星火跳动,终将燎原。

趋势1 

新零售:融合而非取代

新零售强势反弹。疫情作为“一个强迫性的外力”刺激了用户在线购物,也倒逼传统零售业态加速数字化转型。原本方兴未艾的生鲜电商迎来大爆发,商超、菜市场,餐饮商户等传统业态纷纷接入电商平台,甚至于房企开发“云”带看业务,车企大佬跨界直播平台带货。

从直观数据看,垂直电商活跃度远超去年同期。美团买菜在北京地区的日订单量达到了春节节前订单量的2-3倍,京东生鲜配送到家业务相对节前环比增长370%。每日优鲜除夕至初四,平台实收交易额较去年同期增长321%。

总结来看,疫情期间零售业态的变化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传统零售业巧借平台东风

实体零售商全面“触网”,除了淘宝、京东等传统电商平台,外卖、社交、直播平台成为商家卖货的主阵地。

其中,商超便利店对小程序的外送服务情有独钟,并不断掘金外卖平台的潜能;商场、购物中心则热衷于放大社交作用,迅速组建售卖群或推送店铺微信;家电、汽车、房地产等行业更是纷纷学习“李佳琦”,开启直播卖货的探索之路;还有企业还有一些企业自行开发App和小程序,布局线上资源。

例如,疫情期间,包括步步高、永旺、绿地优选、卜蜂莲花等企业在内的近40家连锁商超纷纷上线京东到家;全国半数门店被迫关闭的服装品牌太平鸟通过线上平台、直播平台打通了与顾客的连接,推出微信线上会员专场、微信秒杀、小程序分销、不同区域轮流直播等形式,实现日销售额超800万的成绩。传统线下商场银泰百货凭借BA手淘直播和网购平台喵街,到二月中旬让销售额恢复近半。

电商巨头加速谋篇线下

近些年平台竞争早就硝烟弥漫,但直接挂钩消费体验,实体店再度成为新战场,且战火更为猛烈,疫情期间各大巨头的脚步非但没有停止,反而进一步提速。

背后的逻辑其实不难理解,零售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服务的竞争,抢占线下资源,目的也在于提升消费者体验。尤其是在疫情之下,满足居民消费,服务必然要沉到社区。

例如,京东在疫情期间积极加大了对其线下实体店,包括京东便利店、7FRESH、京东大药房等的支持,让它们可以在疫情期间很好地满足居民消费,尤其是社区团购的需要;阿里巴巴也强化了盒马的1+N策略,以原有的鲜生大店为基础,增加了盒马Mini的铺设力度,让其服务更好地深入到了社区的层面。苏宁依托收购的家乐福推出“福社圈”到家服务升级计划,以全国209家家乐福门店为圆心,10公里半径内覆盖的35万个社区,用户可享受3公里1小时达、10公里半日达、最高一日三送等多种服务时效,体验丰富商品及清洗、维修、家政等社区服务。

综上可以看出,与“取代”相比,更能客观表现后疫情时代零售演化方向的一个词应该是“融合”,也就是线上线下的相互渗透、相互融通。未来不会再有新旧零售之分,行业巨头必定是线上线下同步发展。

从另一个角度看,线上线下融合,是全供应链的角逐。零售最重要的武器在于供应链。疫情的出现只是消费场景变革的一个加速器,企业要抓住一时的流量,更要长线布局新零售场景构建,那些后端供应链、配送服务更完善的企业将更具竞争优势。

趋势2

大物流:智能化革命

不仅仅是零售业,所有实体经济要面对的问题是:产品或服务如何快速准确抵达?

解题关键在物流业。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抗击疫情的战争之下,物流的重要性前所未有凸显。首先,口罩、防护服等医疗应急物资如何火线送达?其次,居民日常消费的生活物资能否保障?再次,企业复工的各类材料供应如何跟上?

复盘两个月来物流业在疫情期间的表现可以发现,在解答上述问题方面,已经有一些可以总结的趋势和经验。具体而言,可以分为以下三方面:

“无接触配送”成为服务新范式

防疫形势要求面向消费端的快递企业加大无接触式配送,消费者也开始习惯这一配送模式。从产业角度看,无接触配送并不陌生,近年来蓬勃生长的智能快递柜最为典型。而疫情期间,无人机、无人送货车、智能机器人等“黑科技”在武汉、广东、上海等多地医院被采用,尽管这些新技术在全面用于日常快递配送方面还有一些门槛,但已经为人们留下更多的关于未来物流配送的遐想空间。

无人化、智能化设备升级

疫情期间,物流企业同样面临人工短缺问题,尤其是面向企业的生产物流,受多重因素影响遭遇到物流服务保障不稳定的难题。而这也催化了生产物流市场加速无人园区、无人码头及物流机器人等智能化操作、无人化技术和设备的应用。

应急物流建设提上日程

急中生智。物流业的逆势飞扬开始于问题的集中“爆发”。

疫情初期,湖北特别是武汉市的城市应急物流,由于相关职能部门缺乏足够的应急应变能力,指挥协调、资源调度存在一定不足,应急物流在组织实施暴露出诸多问题。因而,从战略统筹上加快应急物流的建设,将各类应急物流企业纳入到统筹管理当中,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成为关键。

上述三方面的共性所在,是基于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智慧物流建设,让整个物流系统运作如同在人的大脑指挥下一般智能、实时收集并处理信息,做出最优决策、实现最优布局,物流系统中各组成单元能实现高质量、高效率、低成本地分工、协同、合作。

国家发改委最近也重点提及将继续加强对智慧物流发展的监测分析和前瞻性研究,着力创造良好的政策条件和发展环境,促进我国智慧物流产业的发展。未来物流市场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利用互联网平台整合资源提高上下游业务协同、资源共享能力,将物流资源下沉进而降低成本将成为发展趋势。

同时,2020年,物流行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将加速,投融资更加频繁。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会同相关部门发布《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提出“到2020年通过优化整合、功能提升,布局建设30个左右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现代化运作水平较高、互联衔接紧密的国家物流枢纽,到2025年布局建设150个左右国家物流枢纽”。2019年顺丰也发布了《关于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项目的进展公告》,2020年基本建成,将于2021年投入运营。圆通嘉兴航空物流枢纽等项目启动,航空货运枢纽进入快车道。

趋势3

云时代:万物皆可“云”

经此一“疫”,数字经济的用户广度和产业深度,前所未有地拓展,“云”端前所未有的拥挤和热闹:学生上课、上班族复工、老年人买菜,各年龄层一网打尽;云医疗、云教育、云办公、云健身、云蹦迪……从消费端到供给端、从生活场景到工作场景,一切皆可“云”。回溯两个月来人们的“云”端生活,云时代重塑的远不仅仅是产业结构。

云医疗:分级诊疗的另一种可能

疫情之下,线上问诊成为普通病患获得医疗服务最常见的形式。

远程会诊、网上义务咨询、居家医学观察指导、心理疏导、慢病复诊以及药品配送……平安好医生、微医、好大夫在线、丁香医生、阿里健康、京东健康、百度等纷纷上线相关活动。数据显示,国家卫生健康委的委属管医院互联网诊疗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7倍。一些第三方互联网服务平台的诊疗咨询量也比同期增长了20多倍,处方量增长了近10倍。

与之相配套的是,国家卫健委和国家医保局密集下发的政策文件,阶段性解除了电子处方、网络售药、医保支付等监管政策的掣肘。例如,互联网医疗机构为参保人在线开具电子处方,线下采取多种方式灵活配药;将符合要求的互联网诊疗纳入医保基金支付范围等。

二者相互作用下,在线问诊或许可以通过另一个维度来解决分级诊疗的首诊问题。纳入医保支付体系的医药电商将开始兑现政策红利。

云课堂:在线教育拼流量更拼服务

停课不停学给在线教育行业带来的惊喜不止一点点。

据Questmobile数据显示,相比去年春节,在线教育用户增长了22%,教育学习APP行业日均活跃用户规模从平日的8700万上升至春节后1.27亿,升幅46%。

上亿流量涌入,各大平台都想分一杯羹。于是,疫情以来教育机构的免费在线课广告几乎随处可见,机构+平台的合作送课模式也成为一股新兴潮流。例如,学而思网校陆续与优酷、爱奇艺、腾讯视频、学习强国、央视频以及一点资讯等平台合作,展开多端多入口免费送课服务。猿辅导在疫情尚未引起足够关注前就与国铁吉讯达成合作,在“掌上高铁”App上开设在线教育专区。

拼流量更拼服务。在用户体验上,网络卡顿、系统崩溃等问题最受诟病。声音也不绝于耳。可以预见,线上教育机构也将通过技术创新,尤其是在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应用方面加大投入力度,来保持竞争优势。

工信部称,将持续推进未联网中小学校宽带网络覆盖,着力改善学校网络接入条件,并支持三家基础电信企业面向中小学校在前期推出的免费提速、资费折扣等网络提速降费举措基础上,进一步推出云课堂、免费直播点播等服务,支撑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开展试点应用。

云办公:稳定与安全缺一不可

各类在线协作软件、小程序、工具成为各行业复工的一大“利器”。

调研数据显示,2020年新春复工期间,国内有超过1800万家企业采用线上办公模式,云办公平台涌入3亿多深度体验用户,实现规模化的应用场景落地。

对云办公而言,消除地域限制并非其全部意义,更大的意义在于灵活、高效的跨平台协同性。赋能企业组织,创造更好的办公条件,扩宽办公边界,提高办公效率与质量。

短期来看,疫情寒冬下脱颖而出的“云办公”为企业复工带来技术方案,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企业燃眉之急,而从长远来看,服务稳定性和安全性依旧是用户最为关注的两大关键。一方面,复工初期,钉钉、企业微信等多个在线办公软件就曾一度集体“崩溃”。另一方面,数据安全对于银行、保险,或者一些以核心技术开发为营生的企业而言,比降低办公成本更重要。因而,云办公企业需要根据用户需求,加大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

云娱乐:屏幕里的新世界

不得已“自娱自乐”的时候,屏幕里的另一个世界原来如此精彩。

草莓音乐节搬到线上,各地博物馆推出了2000余项网上展览,春节期间总浏览量超过50亿人次,视频网站另辟蹊径,争相探索“云综艺”、“云录制”等新模式……疫情期间,不仅在线视频、在线音乐等传统线上娱乐热度高涨,游戏、体育、文博、演唱会乃至蹦迪都在“云”上重启。

线上娱乐有了更多的花式玩法,但加强优质内容的供给仍是不二法门,要打造优质的文化体验,就要利用科技手段打破虚拟与现实界限,从单纯复原现实到创新玩法、营造新体验转变。

不论是在线医疗、在线教育,还是在线办公、在线娱乐,两个月的居家隔离,用户对线上场景的认知和使用习惯都前所未有的强化。由此带来的消费理念转变不容小觑。而从产业度观察,有研究者预言,今年或许将是云端经济元年。云经济不是阶段性的产业现象,而是5G推动下的一次国内经济结构重塑。

在这个意义上,“云时代”不会只在疫情期间昙花一现,而将会是未来发展的长期趋势。不过,这次疫情也暴露出与云经济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及其配套能力的短板,all in cloud带来的瞬时流量激增和庞大数据处理如何解决?用户信息安全能够得到充分保障?这些问题的还需要进一步解答。

趋势4

新基建:硬核技术突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新基建就是“器”。

经济业态和生活场景的重塑,是以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为代表的底层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如果把云端的业态比作“跑车”,那么新基建则是“数字高速公路”。疫情期间,线上经济引爆云服务器需求。数字经济要走得稳跑得快,离不开底层技术的支持。

所谓新基建,一般而言相对于铁路、公路、机场、桥梁等传统基建,涉及领域包括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7个方面。

《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白皮书》认为,未来数字经济将引领中国云计算产业快速发展。预计2023年,中国云计算产业规模将超过3000亿元。当前,全球云计算产业正迎来新机遇,各主要国家都将云计算、5G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视为承载数字化、智能化升级的核心基础设施。

在抗击疫情中,5G、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硬核科技已经小试牛刀。

例如,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实现5G网络全覆盖,远程医疗、会诊等背后离不开5G技术的支撑。再如物流行业,在运输和配送环节,5G的出现可以加快实现自动化运输,无人驾驶等智能化场景在物流领域的运用,降低人力成本;在仓储环节,5G可以实现智能化仓储管理,针对货物进行高效的智能分拣;在包装、搬运等环节,智能机器人将得到更多的应用;至于物流信息,5G的低延时网络使可视化监控物流的整个运转过程成为可能,实现物流信息高效化管理。

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预计,到2025年,5G网络建设投资累计将达到1.2万亿元。除此之外,5G网络建设还将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以及各行业应用投资,预计到2025年将累计带动超过3.5万亿元投资。

截至目前,已有25个省市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及“新基建”。例如,河南省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20年要推进实现县城以上城区5G全覆盖,启动全省5G规模化商用;甘肃省提出,2020年要基本实现地级市城区5G全覆盖;重庆市提出,要实施5G融合应用行动计划,2020年新建5G基站3万个;上海市提出,加快培育在线教育、互联网医疗、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加快建设5G网络、数据中心、冷链物流等新型基础设施,积极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增强发展新动能。

趋势5

供给侧:改革无止境

用全国人大财经委原副主任、人民银行原副行长吴晓灵的话讲, “克服疫情带来的困难和影响关键在于信心。除短期政策外,应更加坚定地推出市场化改革措施,如果能推出一些措施,提振信心,以现在中国各方面的条件和调度能力,共渡难关不是问题,前提是树立对改革的信心和政府治理公信力的提升。”

一言蔽之,改革无止境。

从政府角度看,目前出台的财税金融等政策,在一定时期内将形成拉动效应,为稳增长筑底,但债务风险和资产泡沫化仍是这类刺激政策的阿喀琉斯之踵。因而,不能过度依赖财政货币政策的强刺激。从长远计,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弥补相关短板,是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的长期保证。

另一方面,信息化、大数据,是政务服务的方向,更是社会治理能力和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必经之路。未来随着城市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基础设施升级,各部门数据进一步融通共享,线上认证、不见面办理、“一网通办”将更为普及,将成为现代化社会治理的“新标配”。

因此,在供给侧改革方面,首先,财税体制改革宜继续沿着让利于民,放水养鱼的思路展开,营改增、个税改革已经开了好头。央地财权分配与结构性减税齐头并进,充分发挥财政税收作用,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

其次,金融改革也应当着力于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用市场化的方法为实体经济传导资金,解决长期困扰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等。不断增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不仅是应急之举,也始终是金融部门的职责。面对冲击时,抗风险能力较弱的中小企业往往受影响更大。如何让金融“活水”有效流向它们,体制机制创新也很关键。比如,如何提高银行敢贷、愿贷的积极性,需要进一步优化风险管理和尽职免责的相关制度。

再次,坚持开放不动摇。开放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当前全球产业分工格局面临新变化,以云计算、5G、AI为代表的智能化数字化技术变革方兴未艾,加快国际产能合作,加强知识产权立法保护,促进国内与国际市场有效竞争与融合,一方面是促进优势产业融入全球技术链,提升与发达经济体全球价值链嵌入层次和深度,竞争全球价值链重构话语权,另一方面,也是引入“鲶鱼”,对国内产业结构进行重塑升级。疫情对全球化而言是挑战,也是机遇。病毒不分国界,抗击疫情也是全球合作的新契机。

最后,疫情冲击让我们再度审视政府与市场的互动关系。极端环境下,政府主导能够最大规模的调集社会资源,但在分配上容易机械僵化,不够灵活。吸取此次抗疫的经验教训,应当倒逼一批以厘清政府与市场关系为目标的改革措施出台,加速市场机制改革与建设,充分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抗疫是一场人民战争,在恢复经济中,依然需要尊重市场规律。要坚决防止地方政府的行政之手,以抗疫为名,干扰市场。疫后产业结构大调整的过程,也是市场资源的重新配置过程。资源的配置是否有效,还是要发挥市场的作用。尤其是要进一步加强“放管服”改革,对疫情期间的短期和长期有效政策予以梳理,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网友评论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