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推荐

科技出圈,创新破壁

出处:政经 作者: 陶凤 肖涌刚 网编:王巍 2020-01-16

编者按: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北京正以惊人的速度豹变。深夜食堂多了,夜经济火了;看病便宜了,出行“绿色”了;办事容易了,开公司快了;高铁多了,双机场时代来了……这些身边的点滴之变勾连过往,亦在氤氲未来。北京商报选取夜经济、科技创新、冬奥会、营商环境、垃圾分类等5个治理切面,折射城市经济结构升级、治理逻辑之变,勾画北京在小康之年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图景。

镜身重量仅33.4克,与普通眼镜无异,视场角可达21度,可现场实时视频直播,进行人脸识别、同声传译……今年北京市两会上,一款VR智能眼镜特别吸睛。5G、区块链、人工智能……在北京这个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依托“三城一区”的主平台建设,创新成果加速打破次元壁。

科技力量正在重新定义日常生活,也在重新塑造城市的经济结构。GDP增速6.2%——在北京2019年交出的成绩单中,“三城一区”实现的地区产值贡献超三成。全球首款类脑芯片、首款海外获批抗癌新药、82家独角兽企业、近5700亿元技术成交合同额,高精尖产业正在领跑北京经济增长。

未标题-8 拷贝

做好“白菜心”

翻开最新版本的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在罗沙司他、利多卡因凝胶、阿柏西普眼内注射溶液、甲苯磺酸索拉非尼片、尼妥珠单抗等入围的创新药上,都印着相同的企业地址——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

2019年,亦庄生物医药产业产值增长了12%。“经开区建立起生物医药技术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早期研发验证、中试产品放大、生产、营销等服务平台,通过一个完整的链条,加速企业成长。”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说。

作为科技成果转化承载区、高精尖制造业主阵地,2019年,经开区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4200亿元,同比增长10%。规模以上高新企业研发投入135亿元,同比增长8.2%。万元GDP能耗0.14吨标准煤,国际领先;万元GDP水耗4立方米,全市最低。

以亦庄为代表,过去一年北京高精尖产业迅速成长,成为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金字招牌”。在怀柔科学城,五大科学装置全部开工;在中关村示范区,100余项新技术新产品首发;在经开区,瓦里安研发中心、阿斯利康北方总部等外资项目落地……北京市经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去年1-11月,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8%,高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4.8个百分点。

剥掉白菜帮,精选白菜心。今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到,2020年还将抓住全球产业链调整机遇,实施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提升计划。集成电路创新产业链、5G通信网络、人工智能开源开放创新平台、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等一批高精尖产业项目加速推进。

以亦庄为例,经开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围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面,2020年经开区将实施“白菜心”工程,发布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清单,持续打造“20+”技术创新中心,推动一批申报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打造成为“创新共同体”。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构建“独角兽-隐形冠军-瞪羚-金种子科技型企业”的成长梯队。承接用好高新企业认定权限,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预计120家以上。

成果孵化器

以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主平台的“三城一区”格局是北京城市建设的发力点。在北京市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期间,市科委党组书记、主任许强谈到,落实“三城一区”的规划仍是今年的重点工作。

“三城一区”如何实现协同?首经贸大学特大城市研究院副院长叶堂林向北京商报记者指出,产业的发展更多的是一个“生态系统”,需要引进和发展的是整个产业链,包括上下游企业,而不能仅仅是某一个环节。在“三城一区”,从原始创新、试验开发、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产业落地,各个环节是比较完整的,这对北京高质量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以集成电路为例,“集创北方做研发设计,中芯国际是晶圆厂,负责芯片制造,产品最终用于京东方生产面板”。集创北方研发副总裁耿俊成告诉记者,搬到亦庄后,公司与京东方、中芯国际等企业形成了完整的全产业链。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重要产业,集成电路上下游企业云集,实现了产业链精准布局,成为了重点产业腾飞的加速器。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三城一区”的功能定位和重点建设方向进行了明确。作为“一区”所在,亦庄要加大开放力度,超前对接三大科学城科技成果,围绕四大主导产业细分产业链。以先进制造业见长的亦庄打造高精尖产业经济主阵地的过程中,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创新研发和成果转化,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显著特征。

据了解,仅2019年,经开区各类创新主体承接中关村科学城的成果转化项目就达到97个。2020年,中关村科技成果产业化先导基地将落户亦庄,同时还将持续打造“10+”产业中试基地,预计全年完成落地“三城”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50项以上。

经开区有关负责人表示,紧贴成果转化承载区的定位,经开区锁定“三城”高校高精尖创新中心,打造了成果转化的“亦庄模式”。目前已经有清华、北航、北工大等9所高校高精尖中心与经开区11家技术创新中心开展合作。

据了解,今年起,《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正式生效,科技成果权属、转化收益分配等关键问题有了明确依据,为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之间进行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制度性保障。

在汇龙森国际企业孵化(北京)有限公司园区总经理汪辉看来,成果转化是个一直以来的话题,但始终没有真正的突破,主要是转化动力、转化渠道、转化收益分配等问题。有成果、有想法转化、通过什么渠道转、转给谁、转化后产品化的收益是什么、能否获得,这些都是成果拥有者所关注的。《条例》打通了路径。

市科委副主任杨仁全表示,市科委将加快推进《条例》配套政策的立改废,目前已经初步制定了《条例》落实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并拿出来了细化相关政策的清单,清单内包含各个责任部门、组织部门。“政策的协同力度,是《条例》落地‘最后一公里’,甚至落地最后100米的关键之关键。” 杨仁全说。

全周期管理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出台科技成果转化条例是北京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改革的一个侧面。

一家人工智能企业的副总裁告诉北京商报记者,之所以将北京作为公司总部,在于北京的人才和产业集中度。“北京人才资源丰富,各类技术人才比较集中,作为一家技术型企业,不论未来往哪个方面发展,都能找到相对应的人才和企业。同时,作为科技中心,硬核技术的前景是很清晰的,这为企业未来提供了很好的土壤。”

2019年,数字光芯总经理孙雷把中关村的“梦想实验室”搬到经开区,实现数字光芯片在3D打印机领域应用的产业化,“提出设立产业化公司后,只用了3天,我们就拿到了经开区办公室的钥匙” 。

今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加快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推行告知承诺审批制度改革,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试行“一枚印章管审批”制度。同时,据北京市发改委方面透露,今年计划将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推广至“三城一区”。

经开区工委书记王少峰此前介绍,去年2月《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试点实施方案(试行)》获批,在亦庄率先实施企业承诺制改革,最大限度精简企业投资项目的审批环节。企业投资项目时,能评、环评、水评、交评、震评、文物考古等20个复杂的审批环节,只要企业写下“一纸”书面承诺,政府部门就可直接给亮绿灯。根据发改部门计算,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只需10天企业就可以开工。

目前,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正在征求意见,截至目前,已收集了695条问题和592条建议。

依据《条例》,北京市将构建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体系,提供企业开办、科技创新、融资信贷、标准创制、人力资源等服务,为市场主体贸易投资、创新创业、集聚人才创造国际领先的发展条件。

例如,在企业普遍关注的融资问题上,中关村管委会主任翟立新透露,2020年中关村管委会将会推出新举措,和人民银行银管部推出差异化政策,提高对科技型企业贷款的风险容忍度,进一步扩大科技担保规模,降低担保费率,让企业更好更便宜拿到贷款,支持开发适应科技型企业的产品、知识产权质押产品、中长期信贷产品,使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北京商报记者 陶凤 肖涌刚

亦庄2019年成绩单

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8%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4200亿元,同比增长10%

规模以上高新企业研发投入135亿元,同比增长8.2%

万元GDP能耗0.14吨标准煤,同比下降7.1%

万元GDP水耗4立方米,全市最低

· 声音 ·

首经贸大学特大城市研究院副院长 叶堂林

“一区”面积扩大增加成果转化空间

首先亦庄在定位上,是作为“三城一区”中的“一区”,是北京科技成果转化的主阵地,三城的科技成果可以到亦庄进行落地;其次,北京未来产业发展要做的是“白菜心”经济,更多体现在高精尖产业的发展,亦庄是典型的高精尖产业聚集区;再者,亦庄位于北京南部地区,是城南振兴、实现南北均衡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点。

基于这样的地位,规划将经开区的面积扩大到225平方公里,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从北京未来看,还是要发展实体经济,从产业结构看,尽管现在第三产业比重非常高,但经济发展得有制造业做支撑,如果没有制造业,研发成果也就没有落地的机会。从空间位置看,亦庄对京津冀协同和雄安新区建设也发挥着辐射作用。目前,从亦庄新城到大兴机场,再到雄安新区,这条轴上的建设已经初具规模,这也是北京发展的重要一环。

还有一点值得关注的是,规划体现了战略留白的意图。判断一个规划好不好,要看它是不是个有弹性的规划,是不是有预留空间。其实不仅是亦庄,这次北京出台的分区规划,都贯彻了战略留白的理念。这样一来,未来就可以根据需要再进行调整设计,否则,如果规划把地全占满了,那以后调整产业布局就困难了。

目前,北京作为科技创新中心,向外辐射的更多的是成果和专利,而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更多的是直接输出产品。原因在于,北京拥有大量的创新资源和创新成果,但成果转化的空间还比较小,产业用地、配套用地不足,同时周边的地区也缺乏承接能力。

未来,随着经开区的面积扩大,可以预期成果转化的空间将进一步增加。这种条件下,条例的出台很重要。但在落实过程中,还面临两个短板。一是科技成果的供给侧改革,由于北京的科研大部分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按照惯性思维,评职称等因素还是科研的最大目的。更多的强调创新性,但缺乏落地量产的考量。二是科研院所的研发创新还缺乏指导,高校和企业的供需对接还可以进一步提高,需要建立一个更加畅通的连接桥梁。

另外,在条例实施过程中,还有一个很重要,就是要从出发点解决科研人员创新研发的初心。这方面,在转化权益归属明确之外,条例也规定,政府设立的研发机构、高等院校应当建立符合本单位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特点的职称分类评审、岗位管理和考核评价制度,将科技成果转化效益作为职称评审、岗位管理和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