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垂直频道 > 文旅中心 > 文创频道

文博志愿者走进大觉寺领略西山永定河文化

作者:胡晓钰 网编:肖玮 2019-08-18

西山

北京商报讯(记者 胡晓钰)8月18日,百余位文博志愿者走进海淀区大觉寺,听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副院长张景秋带来的《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北京人的精神家园》专题讲座,并体验了作为非遗的“面塑”技艺。从学术知识普及非遗活态传承与体验两方面,志愿者们饱览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上的宝贵文化财富。

据了解,此次活动为“山河壮美 遗珍荟萃” 2019年首都文博志愿者培训拓展系列活动中的一期。活动由北京西山大觉寺管理处牵手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沿线10余家博物馆及文化单位联合举办。大觉寺位于北京西北阳台山东麓,是一座保存完整,规模宏大的古代巨刹。大觉寺始建于辽,初名清水院,后称灵泉寺,明宣德三年(1428年)重修后改称大觉寺。大觉寺不仅是北京地区著名佛教寺庙,而且也是北京地区一处社会科学类专题遗址博物馆。

在上午两个小时的讲座环节,张景秋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对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规划为导引,介绍了三个文化带的概念,并重点讲述了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保护发展规划的相关内容。张景秋介绍到:“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是‘四岭三川,一区两脉,多组团’的空间结构。15个各具特色的文化生态组团,是落实空间布局,推进文化带历史文化与生态文化整体保护、融合创新、协同发展的重要片区;是有文化底蕴、有绿水青山、有乡愁记忆的重要文化展示地。”

讲座结束后,由来自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的张俊显为志愿者们带来了一场生动的非遗体验课——面塑。面塑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是源于山东、山西、北京的中国民间传统艺术之一,以面粉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中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经营,早已是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在张俊显的示范指导下,志愿者们用手中的工具制作出栩栩如生的面塑作品。

据了解,此次走进大觉寺的活动也是“山河壮美 遗珍荟萃” 2019年首都文博志愿者培训拓展系列活动的收官一站。今年6月至8月期间,每期100位志愿者参与的10期活动落下帷幕。系列活动以西山永定河文化带著名风景名胜景区和博物馆等文化单位为载体,荟萃区域内传统文学、技艺、美术和民俗类非遗项目,采用非遗项目活态传承、展示与文化创新结合的方式对北京地区文博志愿者进行相关文化知识及技能培训,使文博志愿者更好地理解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