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商报观察 > 老周侃股

纾困资金“下单”要格外谨慎

出处:上市公司 作者:周科竞 网编:段跃 2019-05-13

纾困资金在“下单”标的的选择上应该格外谨慎,只能选择那些质地良好的公司投资,毕竟纾困资金不是扶贫,寻求的是一种纾困资金和被救助企业之间的双赢,纾困资金的目的是要保值增值。而对于问题公司,例如业绩大幅变脸的企业,就有可能说明公司的内控存在问题,可能存在巨大的投资风险。

纾困资金通常是给质押率很高的大股东提供其他借款,用于归还给金融机构,这就是纾困资金的直接目的。纾困资金的优点在于,它并不会要求大股东强行平仓处置持股,大股东的地位将不会改变,即使股票市值达不到纾困资金的金额,大股东也不需要减持股份。

对于大股东来说,这显然是特别好的福利,必然是“狼多肉少”,这也就要求纾困资金在帮扶对象的选择上要慎之又慎。

通常而言,纾困资金肯定要提供给合法合规经营、有较好发展潜力的上市公司。而那些业绩“爆雷”的上市公司理应被排除在外,因为业绩“爆雷”,说明上市公司的经营是有问题的,此时纾困资金投入到这类公司,不仅很难保证未来的保值增值,还有可能成为“接盘侠”的角色,如果被纾困的上市公司最终爆发经营风险,不仅没有达到救助上市公司的目的,还有把纾困资金套牢的风险。对于这样的上市公司大股东, 纾困资金没任何理由为他们进行纾困。

纾困资金虽然来源于政府,但为大股东纾困也同样是商业行为,这是一种投资,也必须要秉承着双赢的原则。具体来看,纾困资金的“下单”对象应该是那些业绩曾经稳定,但仅仅是短期遇到了经营性困难的上市公司,它们可能短期缺乏现金流,但公司的资质本身不差,而且一旦被纾困之后,就能够很快地恢复往日的盈利能力。

对于一些有过违法违规经历的上市公司或者大股东,则不应该被列为纾困资金的帮扶对象。比如,有些上市公司出现大幅的盈亏性质业绩变脸,或者有些上市公司、大股东正在或者有过被证监会立案调查并且处罚的情形,对于这些上市公司,纾困资金应该直接规避。因为这些公司看似白马股,但很可能隐藏着巨大的投资风险,说不定哪天会发布货币资金丢失、商誉大幅减值等“黑天鹅”公告。

因而在本栏看来, 纾困资金必须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样的道理与国企改革也有相同之处,如果是确实没希望的“僵尸”企业,该关闭的也要关闭;上市公司或者大股东也并非都要拯救,确实是好企业,政府肯定不能看着大股东破产,该纾困必须要进行纾困,但如果是造假企业或者垃圾企业,例如业绩爆雷公司,这样的上市公司或者大股东,完全可以看着它自生自灭。

总之,纾困资金来之不易,好钢要用在刀刃上,不能为了纾困而纾困,如果是帮垃圾公司大股东纾困,于理不合,而且投资风险会很大,到头来可能会出现双输的局面。

北京商报评论员 周科竞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