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垂直频道 > 文旅中心 > 文创频道

解构宫崎骏的动漫帝国

作者:卢扬,杨海丹 2019-05-10

微信图片_20190510121140

5月9日晚间据媒体报道,日本动画电影《千与千寻》确认引进中国上映,中字海报同步释出,但具体上映时间尚未公布。消息一出就在网上引发了一波“回忆杀”,并再次把吉卜力工作室拉回人们的视线中。近年来多部吉卜力工作室作品被正式引入国内,去年年底《龙猫》正式在国内上映,并拿下了1.73亿元的票房。但这并没有掩盖吉卜力背后的危机。自2013年宫崎骏退休以来,吉卜力的电影产量就大幅下滑。大师老去,他的动漫帝国能否重拾昔日的光环?

《千与千寻》正式引进热度不减

日本导演宫崎骏的经典动画电影《千与千寻》最新确认引进中国内地,虽然具体时间尚未确定,但这个消息对于动漫迷来说已经足以令人兴奋了。

《千与千寻》被太多人列入了“有生之年必看”系列。在豆瓣上,104万网友打出9.3的高分,在豆瓣电影TOP250里排名第七。

作为全球唯一同获奥斯卡、金熊奖的动画电影,这部在2001年上映的影片,时至今日依然以304亿日元的票房成绩稳坐日本影史的票房冠军宝座。吉卜力公司推出这部电影十几年来已先后在韩国、美国等国家上映,相关数据显示,《千与千寻》制作费仅15亿日元,国内票房收入304亿日元,约合18.65亿元人民币,在海外,由迪斯尼公司的子公司Walt DisneyPictures代理在美国发行,票房达1000万美元,海外总票房达21亿美元。2015年英国BBC曾在将其评选为“21世纪百大佳片”第四名,高居所有动画片的榜首位置。

18年后《千与千寻》能够引进内地,应该和去年宫崎骏的另一部旧作《龙猫》顺利引进有关,《龙猫》2018年12月14日登陆内地影院,该片在中国斩获1.7亿元票房,受到观众的广泛欢迎。资深动漫迷陈林涵告诉北京商报记者,此前《龙猫》上映时,他在影院看了3遍。昨晚《千与千寻》引进内地的消息一出来,他所在的一个动漫群就开始了刷屏。“幸福来得太突然,等正式上映一定会去看。”

大师和他的造梦吉卜力 

1985年,吉卜力工作室成立。在“三剑客”高畑勋、宫崎骏和铃木敏夫的努力下,吉卜力发展成为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有相当影响力的日本动画工作室。

吉卜力工作室的第一次大规模成功,始于1989年宫崎骏《魔女宅急便》的上映。该片吸引了大约两百多万名的观众,成为当时日本最火的动漫电影。这是工作室成立以来票房最高的一次电影,从这以后,工作室开始被众多了人所关注。

秉承着精益求精的创作精神,吉卜力对每一部作品都精雕细刻,以巨细无靡的态度,做出最高质量的动画。《悬崖上的金鱼姬》创作时,在一年半时间内,大约70名工作人员共画了17万张图。

在宫崎骏的带领下,吉卜力坚守二维动画的阵地,并且让二维动画焕发出了迷人的光彩。它的作品全部使用手绘,极少采用三维技术,有强烈的东方世界梦幻般的美感。吉卜力工作室创作的作品,在日本好评如潮, 也为公司创造了巨大的商业利润。

《魔女宅急便》、《红猪》等多部作品夺得年度票房冠军。2008年《悬崖上的金鱼姬》以34亿日元的制作费拿下国内155亿日元票房收入,在美国的票房达1500万美元。在北京社科院首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沈望舒看来,优质内容生产必然会带来相应的商业价值。“像宫崎骏这样的大师,追求的就是艺术。不趋大流的产品内容和产品价值,自然会把吉卜力打造成为一个动漫帝国。”

老骥伏枥能否继续志在千里

就如一轮太阳,升起总要落下,随着大师们的离场,吉卜力渐渐走向了沉寂。

影评人刘畅表示,大型公司做产业,而像吉卜力这样的小型工作室则更加注重作品的艺术性,“吉卜力过于依靠核心人物的运营,核心人物辉煌时会共同辉煌,但大师一旦隐退,就不免会急剧萎缩。”

吉卜力一直坚持采用2D手绘的制作模式,虽然能产生不少画风细腻的佳作,但也需要耗费较大的人力物力,一旦某部影片遭遇口碑下滑,就很容易难以为继。

在承受成本压力的同时,吉卜力还面临人才青黄不接的困扰。事实上,长期依靠宫崎骏的吉卜力在某种程度上更像是宫崎骏的个人工作室,在宫崎骏强大的光环下,吉卜力难以出现一位能与宫崎骏能力相当的动画电影导演,甚至连接近的程度都很难做到。这从《记忆中的玛妮》就可见一斑,该片累计票房仅34亿日元。

随着宫崎骏退休、米林宏昌离开以及另一位创始人高畑勋的离世,留给吉卜力的麻烦远不止这些。近年来吉卜力还一直深陷“动画制作部”解散的风波,尽管解散的只是一个部门,但对于一家动画电影公司来说无疑是一次重创。为了寻求更多的发展契机,吉卜力建设了三鹰之森吉卜力美术馆,还将在2022年开设吉卜力乐园。

吉卜力并不是特例 。“大师已老,后生尚未出现”已经是很多动画工作室所面临的问题,诸如《玩具总动员》的导演约翰·拉塞特就曾因离职引发了业界对皮克斯动画能否一如既往保持影片质量的讨论,有业内人士表示,过分追求艺术上的极致其实是一件极具风险性的做法,尤其对于小型工作室来说,一旦失去了核心大师就会面临着影片口碑的危机。同时,IP的运营应该与作品同步持续进行,如果等到曾经的爆款IP炒成了“旧饭”就为时已晚。

北京商报记者  卢扬  实习记者  杨海丹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