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商报观察 > 陶凤今日评

如何打破人口焦虑

出处:政经 作者:陶凤 网编:尹文武 2019-01-22

1月2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很多重要数据,人口数据格外引人关注。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8年中国全年出生人口1523万人。相比于2017年全年出生人口(1723万人)减少了200万。人口出生率是近几十年来最低。

守住1500万人,虽然超过不少人口专家的预期,还是引发了网络上中国人口负增长、人口红利消失的言论。对此,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1月21日回应称,2018年中国人口保持正增长,全年出生人口1523万人,其中相当比例是“二孩”,这个数字是很可观的,而且劳动年龄人口仍有约9亿人,中国的人口红利仍然存在。

出生人口继续下降,其实在意料之中。“二孩”红利释放期尚短,独生子女政策沉浸太久,人口“惯性”短时间内很难扭转。同时,我国正处于迈向高质量的发展阶段。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来看,一个国家现代化和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生育文化和生育意愿发生改变,出生人口和生育水平下降,乃至人口出现负增长并不奇怪。

新世纪开始,国内人口学者意识到中国可能面临人口缩减和老龄化的危机,生育改革从酝酿到实施更像是跟时间赛跑。现在回头看,恰恰是中国比较大的人口数量,基本奠定了改革开放后经济繁荣的人口学基础。

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往往互为因果。人口适当增加带来的好处很多,年轻人结婚生子会大大带动消费,对现阶段我国的消费升级势必有推动作用。反之,一个老龄化和人口萎缩的社会,它的经济是很难保持活力的。人口快速老龄化,养老金支付危机的日渐累积,青年劳动力减少、出生性别比失调又会给经济发展带来一系列问题。

红利还在,但人口拐点总会来。中国现阶段面临的人口下降烦恼,几乎所有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都有类似的遭遇。只有采取积极的政策提升出生人口规模,才能缓解人口下降带来的不安。

现在的关键问题是,在人口老龄化和缩减的情况下,政府应该怎样合理科学地制定公共政策,这关系着社会保障制度能否缓解生育焦虑,也关系着生育意愿的重新养成。城市生活成本高企、教育资源紧缺,带来了现代人“不敢生”和“发愁养”的生育焦虑。

生育政策“精准投放”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只有及时完善与生育政策相关的配套政策,类似个税改革对子女教育纳入抵扣,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才能让更多家庭既敢生又不愁养。

接下来就是如何维持有活力的经济?中国正在经历经济快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换挡,怎样把养老、医疗等福利体系建立好,来满足日渐老龄化的中等收入群体意愿,不仅是解决后顾之忧,也是面对人口焦虑的未雨绸缪。当现代社会对人口学的理解已经超越“马尔萨斯陷阱”,追逐人口红利,便到了刻不容缓精打细算的时候。

北京商报评论员 陶凤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