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周刊 > 文化 > 首都演艺

走进小剧场 京剧的演出场景突围

出处:首都演艺周刊 作者:卢扬 实习记者 穆慕 网编:王巍 2018-11-08

C2018-11-09首都演艺周刊3版01s001

C2018-11-09首都演艺周刊3版01s002

在小剧场京剧发展的十余年来,一直以“放下身段”的姿态探寻着当代观众的所思所想,将传统戏曲拆解、重组,以颠覆传统的方式向观众娓娓道来。但一直以来,小剧场京剧除了将京剧带到了一个更易观赏的层面上之外,如何平衡传统传承与现代理念二者之间的重量也一直是专业人士所探讨的话题。

新瓶旧酒

由北京京剧院演出的《好汉武松》近日再次“推翻”了此前小剧场京剧演出逻辑。此前小剧场戏曲的演出方式都是改变了戏曲的叙述方式并加上对人物现代的刻画来吸引观众的眼球。

但此次《好汉武松》却反其道而行,在情节上悉数保留了传统京剧《武松打虎》、《挑帘裁衣》以及《狮子楼》中的核心部分。另外,在服化道具、音乐配器以及剧情推进等外围细节问题上进行创新,以全新的包装打造了一出深化原著武松精神的小剧场京剧。

《好汉武松》保留介绍武松与潘金莲二人间关系开始的一出“归家”戏的同时加快了演出节奏,通过细节的刻画展现了二人的关系,再通过武大郎吃酒后上楼睡觉这一环节,将现场转到“戏叔”这一重要情节上。但一直以来,戏中潘金莲的形象作为古代悲剧女性的代表,抢夺着武松在戏中的注意力,而此次《好汉武松》正是将此前缺失的部分寻找回来,加深了武松精神的传统武戏。

北京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指出,就目前形势来看,可以将京剧分为两类,一种是保留原汁原味的国粹文化,让经典继续传承下来,另外一为种使用创新手段努力以新形式吸引新的受众群体,但是两种都应该提倡和保留并且相融合。因为创新的手段更容易吸引年轻人的眼球,但在这过程中输送传统国粹文化也是更为重要的。

模式颠覆

谈及小剧场京剧,此次演出的北京京剧院无疑是国内的首创先例。2000年,小剧场标志性剧目《马前泼水》的导演张曼君推荐了第一个剧本,并提出了小剧场京剧的逻辑。当时制作该剧的时候,因为无先例可借鉴,所以可以称其为大胆的一步。

但其更为大胆的一步却是在模式的创新之上,在小剧场京剧被开发出来之前,此前体制内的院团推出新戏,主创团队和演员无需承担票房压力,只需领取固定的创作、排练以及演出费用。但随着小剧场京剧的应运而生,剧院内部实行的“京剧合伙人”模式也颠覆了以往的传统。

据悉,该模式由剧团作为出品单位,负责支付外聘主创以及制作、彩排场地租金和前期费用。剧院内部在前期不收取任何预支费用,而是以创作费、排练费的技术等级衡量其贡献程度入股。

在剧目推出之后,前40场剧院方不会收取任何费用,而是将收入的60%用来支付演出费用,40%用来股东分成。在这种颠覆传统的模式之下,股东的分账依靠票房,票房拔高所有人分的钱就会更多,让所有环节的工作人员都参与到票房的承担工作中。

注重传承

在小剧场京剧模式成立之初,更多的演出在创排过程中更加注重的是如何聚集到更多目光,所以更多是在戏曲的内容创新和表现手法上不断创新。而在小剧场京剧的飞速发展之下,在某种程度上放弃曾经传统和大场面的制作成为了其独有的特征。

而演员更少、规模更小却未曾限制京剧的发挥。虽然演员较少,但台上的角色却缺一不可,一个演员往往处于分饰多角的状态,在考验演员功力的同时也获得了更多京剧人的认同。

在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看来,总体来说,小剧场京剧是目前更顺应市场发展的一种演出模式,首先小剧场本来就是针对分众市场,而现在京剧不管被冠以多么高大上的头衔,毕竟还是小众艺术,大剧场反而没有小剧场更适合其发展模式。

正是市场的顺应让在小剧场京剧快速前进的摸索过程中,再次将“传承”二字提到台面之上,事实上经典桥段、戏曲内核以及精神的表现都建立在传统戏曲的传承之上。

魏鹏举表示,京剧的传统实际上是很顽固的,因为京剧的层次性非常强,无论是票友还是行业内人士对传统京剧的核心是非常认可甚至迷恋的。所以,现阶段的创新在打出知名度的同时,更要注意京剧的内核部分是很难被颠覆的。

北京商报记者 卢扬 实习记者 穆慕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