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商报观察 > 陶凤今日评

亚运会冷了,全民体育热了

出处:政经 作者:陶凤 网编:尹文武 2018-08-20

要不是孙杨背后的五星红旗掉落,亚运会几乎被激烈的民生议题和霸屏的宫斗剧挤下热搜。里约奥运会被冷落之后,亚运会的遭遇并不让人过于讶异。

见惯了大场面,观众们有理由挑剔。近年来,他们不仅围观家门口的大型赛事,还时常走出国门一看究竟。刚刚结束的俄罗斯世界杯,就有不少中国球迷和游客前往俄罗斯观战,而这些人往往存在于每个人的朋友圈里。当中国社会不断开放,面对大场面波澜不惊,大家对亚运会的云淡风轻也就顺理成章。 

不仅是亚运会,奥运会想要留住人心都很难了。作为舶来于海外的产品,中国人对继承于希腊体育民主精神的体育竞技其实没有那么深的感情。真正在意识上现代化的国家,对于奥运会的理解来自于个人主义和体育精神,而背后是尊重人性精神和现代化的经济形态。

中国与体育的结合,最开始的确并不“单纯”。一场世界级的体育盛会,在中国被寄托了太多体育精神之外的东西。上世纪80年代,整个国家百业待兴,亟须一种力量重新将民族凝聚起来。凝聚人心最好的办法,当数体育比赛。中国需要用体育去振奋民族精神,去得到世界认可。

2008年北京奥运会对民族情绪的唤起达到新高峰,它是中国在30年面向世界的变革之后,物质财富、动员能力和价值体系的特殊结晶。随后,中国人对于以奥运为代表的宏大体育赛事的热情在下降,经济模式转型升级带来的社会变迁使得人们的注意点分散,对于日常生活的关注使得竞技体育的民族意识唤醒功能降低。

国人对竞技体育早已有了新的认识,对全民体育也抱有更高期待。竞技体育是力与美的结果,无论亚运还是奥运,无论网球大满贯还是足球世界杯,最让人怦然心动的是过程,而不再是简单的竞技结果。

在里约奥运会上,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元气少女傅园慧的“洪荒之力”,观众们用轻松的方式换个角度看奥运,从紧张的体育赛事中找乐、享受。从重视金牌奖牌到享受快乐,中国人的心态也在达到一种新的平衡。

随着中国经济模式的变化,大而全的奥运模式很难满足各种群体诉求。当体验经济和文化消费将成为大趋势,举国体制和金牌战略逐步调整,取而代之的是刺激体育消费和关注体育文化。正在崛起的中产阶层兴趣被重视起来,诸如足球、冰雪、电竞等项目日渐红火,体育也将以更多的形式与经济发生互动。

中国人对于金牌的渴望已经度过了焦虑的时期。人们需要更好的健康权利,不再把金牌作为相对单一的标准。而是更多地关注自身的身体素质,人们愿意花更多时间进行体育消费,积极管理身材锻炼体格,这些远比奖牌更接近体育的本质。让体育回归体育,有了这一“放下”,才会享受比赛,制造比赛。

北京商报评论员 陶凤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