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商报观察 > 老周侃股

商誉减值单次全额计提不合理

出处:上市公司 作者:周科竞 网编:尹文武 2018-04-25

有些上市公司对商誉减值进行单次全额计提,导致当期经营业绩可能由盈变亏。本栏认为这样的计提并不合理,可以考虑对准备计提的商誉减值做三年摊销处理,从而尽量减小对单个报告期业绩的影响。

近期数十家公司年报都提到了商誉减值,本栏不久前也提出了这些商誉大多来自于几年前的溢价收购资产,如今过了业绩承诺期,利润大幅滑坡。上市公司翻脸比翻书还快,几年前溢价数倍甚至十数倍去收购资产,现在一下子就把全部溢价都计提损失,这就是商誉减值。

通常情况下,上市公司在三年多前买标的资产的时候都信心满满,但现如今仅仅因为一年利润未达标就弃之如秕谷,投资者不禁怀疑,这买入的资产究竟是不是优质资产,上市公司是知道未来几年的利润也好看不了,还是从一开始就知道买来就并非优质资产?否则为什么不给下一年的努力机会?毕竟前三年的利润都达到了预测值。

本栏认为,对于这样的商誉减值,应该规定分三年摊销。为什么是三年?因为如果减值太多,就会给上市公司带来三年的业绩压力,如果因此连续三年亏损,就会被暂停上市,这是对上市公司的一种警示:在收购资产的时候不能拼命给出溢价,否则最终可能会引起公司暂停上市。

此外,分三年摊销还能给收购到的资产一个重新变成优质的机会,即如果后两年收购资产又能获得更好的利润,那么就可以重新评估商誉,以减少投资者的损失。

现在的一次性减值最大的受益者还是公司大股东,他们因为自己的水平问题高价买了非优质资产,一年的报表一下子消化,虽然一次性巨亏,但是却无伤大雅,只有中小散户受到了实实在在的财产损失。所以本栏认为,商誉一次性减值极不可取。

同样,商誉如果可以随意增值减值,对于上市公司利润的稳定性也有很大害处,也有可能成为大股东调控上市公司利润的利器。增值减值如果被大股东随意操控,最后的结果就是大股东成为股价的最强操纵者。本栏建议投资者,对于前几年收购了资产的公司,又在业绩承诺期内勉强达标,这样的公司将有很高的商誉减值风险,对于这样的潜在公司和已经减值了商誉的公司,投资者最好敬而远之,小心它们的投资风险。

北京商报评论员 周科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