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报讯(记者 蒋梦惟)随着冬奥会进入“北京周期”,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场馆建设加速推进。4月2日,北京商报记者从北京市重大项目办获悉,北京赛区、延庆赛区5个已开工新建场馆项目建设正全面推进,11个场馆和配套项目今年将实现开工,今年北京冬奥会场馆建设已经进入全面展开、加快提速阶段。北京冬奥组委规划建设部常务副部长刘玉民表示,在场馆建设过程中将按照申办阶段的预算金额进行严格控制。
数据显示,北京冬奥会计划使用26个场馆,分布在北京、延庆、张家口3个赛区。据悉,为有效控制办奥成本,尽可能利用现有场馆改造,北京冬奥会将最大程度地利用2008年的“奥运遗产”。以北京赛区为例,13个场馆中有8个是利用2008年奥运会场馆。
值得注意的是,国家速滑馆采取了PPP模式(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建设,吸引社会资本、社会力量投身冬奥场馆建设和运营,指定北京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为国家速滑馆政府出资人代表,与通过竞争方式确定的社会资本共同组建业主单位,承担国家速滑馆的建设和运营,确保北京冬奥会赛后服务于冰雪运动开展和全民健身活动。
据北京国资公司副总裁、北京国家速滑馆公司董事长武晓南介绍,“冰丝带”从设计到施工、再到未来长期运营的提前考量,都努力实现申办阶段承诺的投资控制目标。与此同时,“冰丝带”未来将成为集“体育赛事、群众健身、文化休闲、展览展示、社会公益”五位一体的体育场馆,在目前的设计施工阶段,也要保证在实现功能的前提下提前考量相关功能,避免未来返工,从而减少浪费。
刘玉民介绍,北京冬奥会的场馆预算将按照申办阶段的预算金额进行严格控制,目前部分场馆的设计方案还在与国际单项体育组织、奥林匹克转播公司进行深入研究,因此北京冬奥会场馆的准确预算数额还不能确认。
“北京冬奥会场馆赛后利用的设施和城市既定建设的基础设施,属于业主单位和城市政府的投资,与冬奥会投资无关。对北京而言,场馆的赛后运营是场馆选址、规划设计和建设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为了让所有场馆、特别是新建场馆赛后均能得到很好的可持续利用,场馆设计方案会兼顾业主单位赛后遗产使用要求,将部分赛后运营设施与冬奥会设施同步建成,如北京奥运村的部分公寓建筑、国家速滑馆西侧的部分地下车库等,该部分建设不直接服务冬奥会,相关投资不计入冬奥会总投资。”刘玉民表示,冬奥会的场馆运行和赛事组织将会依托城市的部分基础设施,包括高速铁路、机场、道路、市政设施等,这些设施均为城市发展的既定建设项目,由政府投资或社会投资,其预算也与冬奥会预算无关。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