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周刊 > 文化 > 首都演艺

歌剧《蔡文姬》的回归与突破

出处:首都演艺周刊 作者:记者 卢扬 王嘉敏 网编:尹文武 2018-03-08

C2018-03-09首都演艺周刊2版01s001

3月13日,歌剧《蔡文姬》将在天桥剧场上演。一代才女蔡文姬,是中原文化中一个传奇性的符号,也是艺术创作的经典题材。然而以歌剧的形式将蔡文姬的故事搬上舞台,却是一种突破。歌剧是音乐与戏剧的最高综合艺术形式,但作为中国民族歌剧,《蔡文姬》的乐理系统却要回归少数民族音乐的风格,通过融入河南豫剧、二夹弦、河南民歌等音乐元素,使演绎方式更加本土化。

六幕诠释经典传奇

“文姬归汉”的故事从正史记载到民间传说,在不同年代有过不同版本,并因为囊括了诸多历史元素而成为广受戏剧改编者青睐的题材。蔡文姬的故事曾经被搬上过戏曲和话剧舞台,也走上过大银幕,但是以歌剧的形式呈现仍属首次。

歌剧《蔡文姬》全剧共分为《烈火诗魂》、《情满霜天》、《铜雀传书》、《旧怨新愁》、《文姬归汉》、《青史千秋》六幕,通过两条主线,表现了两个隐伏其中的主题:一是蔡文姬与左贤王从被掳匈奴到夫妻相契相知经历了12年的磨合,他们最终推动了汉匈两个民族的融合;二是蔡文姬与董祀从青梅竹马的同窗情谊到穷尽一生的不离不弃,他们有着共同的追求、共同的志趣,自觉地担当起守护中华民族历史与文化的神圣使命。

据歌剧《蔡文姬》的导演王湖泉透露,这部剧着重于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力量,突出表现蔡文姬在创作《胡笳十八拍》、《悲愤诗》时的哀怨和悲愤之情以及归汉后续写《汉书》的远大抱负、艺术才情和卓越成就,因此仅脚本前后修改了十多个版本,以诗意化的浪漫主义主观表现和真实化的现实主义客观再现相结合,从而赋予《蔡文姬》全新的诠释。

突破歌剧题材限制

歌剧是一门西方舞台表演艺术,源自古希腊戏剧的剧场音乐,主要是以歌唱和音乐来交代和表达剧情的戏剧。然而,中国歌剧常被国外同行调侃是话剧加唱,因此,歌剧《蔡文姬》则着重探索符合中国实际与国际潮流的民族化歌剧,尽可能地压缩道白的同时,同过咏唱使舞台人物的塑造避免脸谱化。

在歌剧《蔡文姬》的编剧刘麟看来,虽然之前已有过许多关于蔡文姬的文艺作品,但歌剧才是最适合表现这个题材的艺术形式。因为它拥有音乐的载体、歌诗的魂魄、丝竹的韵致、鼓乐的节拍;拥有汉代歌舞的恢弘大气、服饰的绚丽辉煌。更不用说蔡文姬大起大落、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生命运和极具音乐性的《胡笳十八拍》,作为音乐的戏剧,歌剧拥有诸多表现上述特征的最佳手段。

“老一辈艺术家的经典创作和演绎,后人难以超越。”王湖泉表示,编排、演绎该题材,并将其以歌剧的形式呈现在舞台上,是向经典致敬,也是探索和传承民族歌剧的一次尝试。“人类艺术史上,歌剧是音乐与戏剧的最高综合艺术形式,以歌剧的形式将蔡文姬呈现在舞台上,这本身就是一个突破。”

回归民族音乐本源

除了对演出形式的突破外,歌剧《蔡文姬》在借鉴西方歌剧国际化的语汇和制作经验的同时,也重新构建了根植于本土的乐理体系,以激越雄浑、深沉悲愤、灵动抒情的音乐风格贯穿全剧。

音乐是一部歌剧的灵魂,歌剧《蔡文姬》为了体现传统文化,以极富中原风的河南音调为基调,并融入河南豫剧、二夹弦、河南民歌等音乐元素。据悉,以胡笳音为代表的汉代少数民族音乐元素已经流传甚少。为了找到灵感,曲目创作者还特地去了内蒙古,寻找当地做胡笳的老艺人。最终,随着剧情的发展,中原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实现了和睦相处,中原曲风和草原音乐也在交响乐团的演奏中,汇成了感人至深的音符。

具有鲜明本土化特色的配乐,让歌剧《蔡文姬》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较之其他版本重点表现蔡文姬命运的悲剧色彩和绝世才华不同,歌剧《蔡文姬》更为关注这段历史后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情节典型、人物形象鲜明,强调语言个性化和抒情性特征,再加上舞台美术简介性和写意化特色,突出全剧的艺术气质,让歌剧《蔡文姬》显示出不一样的文化特色。

北京商报记者 卢扬 王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