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实体经济已迈入新常态时期,各类新特征和潜在隐患先后出现,引发各界热议。时值全国两会期间,数位政协委员也针对此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李稻葵:三因素致实体经济阵痛
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表示,目前实体经济正处于阵痛期,这与中国经济消费结构改变、制造业面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及科技发展对实体经济带来的变化与冲击这三大因素密切相关。
李稻葵以第二个因素为例分析称,我国此前的产业结构非常分散,水泥是其中最典型的产业之一,但目前一些企业已开始推进水泥厂重组合并,这势必导致部分企业退出市场,“与此相同,钢铁、煤炭等行业也在经历这个过程,尽管会很痛苦,但必须扛过去”,李稻葵表示,各界对上述三个变化一定要有清醒认识,因为这个过程还没有走完,我们还会经历一段阵痛期。”
他直言,在当前的形式下,从政府的角度看,要减轻企业的痛苦,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减税。“其实我国税负较高的情况一直存在,企业也呼吁了降税很多年,但在企业正经历阵痛的情况下,高税负就显得格外痛苦,因此必须要降”,李稻葵还特别强调,在传统降税之余,相关部门还应该适当分权,“至少在今年,要增加给地方政府的税收返还,提高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提升地方民营投资的增速。”
■裴长洪:经济亟待解决供需错配
全国政协委员、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原所长裴长洪表示,目前我国提出的“供给侧改革”和“三去一降一补”都是在解决新历史条件下的供需错配问题。
裴长洪直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更多是提醒我们利用市场的手段,依照内生的机制和内生的要求来优化资源配置,“这是针对时下中国经济一方面要解决过剩、一方面要解决不足的问题,总的来说是一种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供需错配”。而“三去一降一补”也集中体现了供需错配的矛盾,“‘三去’是供大于求,供给过剩的主要表现,特别是产能过剩,‘补短板’补的往往都是公共产品,公共服务这些市场化作用发挥不充分的领域,这也正是我们当下改革要关注的领域,要在这些领域继续深化改革。”
而谈及今年6.5%的经济增速目标时,裴长洪表示,从我国经济实际运行情况来看,今年实现6.5%的增速并不困难。“例如从需求端考虑,社会消费品零售较为稳定,基本保持在10%-11%的增长,考虑到外需对经济影响不大,只要投资增速保持在8%-10%的增长区间,就能保证GDP6.5%左右的增长”,裴长洪直言,从三次产业来看,服务业基本能保持7.5%的年度增长,如果工业增加值能保持在6%-6.1%左右的增长,GDP也能实现6.5%的增长目标。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