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推荐

北京失能老人实现精准“定位”

健全失能老人养老服务补贴制度

出处: 作者:林子 网编:蒋梦惟 2017-02-20

timg

北京商报讯(记者 蒋梦惟 林子)据首都之窗2月20日消息,由民建北京市委和老龄居智库共同举办的2017智汇养老北京高峰研讨会日前召开,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李红兵透露,经过两年,北京已基本建立起老年人能力评估体系,并对全北京失能老人进行了全面筛查,目前可以“定位”到每一位失能老人。有业内人士指出,对失能老人进行定位是提供护理服务的先决条件,也是决定护理定价收费和等级划分的基础,同时,建议北京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护理服务的针对性。

李红兵在会上指出,北京养老服务越来越聚焦于失能、失智、失独、高龄、特殊困难等重点老年群体,对失能老人进行的全面筛查,将为以后的政策和服务供给奠定基础。对此,对外经贸大学保险学院副院长孙洁也曾公开表示称,分类时提供护理服务的前提,失能程度越高,对护理服务的需求越大、依赖性越强,由此决定重度失能者的护理服务强度大、时间长、收费高、保险给付多;反之亦然。在政府提供普享的社会护理保险制度模式下,由失能程度决定的护理需求依赖度决定了失能者的参保资格、所提供的护理服务的广度,以及政府公共资金护理服务支出的深度。

按照国际通行标准,目前我国主要依靠吃饭、穿衣、上下床、上厕所、室内走动、洗澡6项指标对失能老人进行评估,其中,一到两项“做不了”的,定义为“轻度失能”,三到四项“做不了”的定义为“中度失能”,五到六项“做不了”的定义为“重度失能”。去年10月9日,全国老龄办发布《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成果》显示,我国失能、半失能状态的老年人总数达4063万人,占老年人口18.3%。

不过,尽管已经进行了分类和“定位”,但对于失能老人的服务仍面临许多难题。李红兵表示,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进一步细化更具体的服务需求,将其打包转化为面向市场的一张张“大单”,实现宏观需求与微观落实的有效对接。

对此,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党俊武认为,北京可以通过试点商业保险、长期照护津贴、慈善捐助等建立长期照护保障制度。此外,他还解释说,老年宜居环境建设也同样重要,在城镇化进程中,如何解决老年宜居问题,使生活、养老设施达到老年宜居标准,需要各部门的共同关注。

李红兵则表示,未来,北京将在老人分类需求评估的基础上,统筹整合涉老社会福利政策,健全经济困难的失能和高龄老年人养老服务补贴制度,为居家失能老人照护者提供照护服务技能培训,以经济困难老年人家庭为重点,继续推进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同时还将资助低保低收入和失独、重残等困境家庭服务对象入住属地社会福利机构。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