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北京经济运行成绩单正式出炉。1月22日,在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北京市统计局副局长庞江倩介绍,经初步核算,去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899.3亿元,比上年增长6.7%。其中,以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代表的新经济产业表现亮眼,占全市经济的比重超过三成,这是北京首次披露新经济占比情况,而北京也成为了全国首个发布新经济详细数据的城市。
居民收入增速“跑赢”GDP
分具体产业看,去年北京继续推进农业转型升级,传统农业规模进一步收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蔬菜种植面积继续减少,而符合城市功能定位的都市型农业稳步发展,观光园、民俗游收入增长较快。第二产业方面,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1%,重点行业中,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5.6%,医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5%,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止跌回升,其中符合消费升级需求的高端、智能、高技术产品产量高速增长,新能源汽车、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SUV)、液晶显示屏等分别增长1.5倍、73%和65.2%。
“与此同时,北京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八成,服务型经济特征更加稳固”,庞江倩介绍,金融、信息、科技等高端服务业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增速均快于全市经济增速,占全市经济的比重合计为36.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合计超过一半,“此外,服务业扩大开放向纵深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提速提质、公共服务投入加大也为服务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而在颇受居民关注的“钱袋子”方面,去年北京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530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9%,再度“跑赢”GDP增速。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7275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310元,扣除价格因素,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实际增长6.9%和7%,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连续8年超过城镇居民。
相较之下,去年火热的房地产市场对GDP的贡献稍显逊色,数据显示,全市房地产行业增速达5.5%,经济贡献率为5.1%。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新闻发言人邬春仙表示,去年9月底以来,北京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包括加大住宅用地的供应力度、加快自主性商品住房的供应,进一步完善差别化的住房信贷政策等,“从市场后续发展来看,随着调控措施的深入落实,预计过热的房地产市场将逐步趋于冷静,买卖双方均会进入一定时期的观望期,价格持续上涨的态势有所抑制。”
新经济表现亮眼
实体经济整体稳中有进的背景下,以创业产业等为龙头的新经济成为了“异军突起”的一匹黑马。数据显示,去年北京新经济实现增加值8132.4亿元,按现价计算,增长10.1%,占全市经济的比重达32.7%。据了解,所谓新经济,根据国家统计局此前明确的定义,是以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代表的产业。
资料显示,去年北京开展了新经济的统一监测研究,也尝试建立了新经济的统计监测制度,主要涉及16个重点领域,重点反映四个方面内容,包括北京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设计产业等高端产业聚集发展的实力和水平;互联网金融、信息化及互联网应用等体现互联网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入融合的情况等等;重点反映众创空间等经济发展新模式情况和重点反映企业创新及大学生创新创业意愿、新设企业、中关村示范区创新创业发展情况。
庞江倩披露,受益于新技术、高技术,部分新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去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新能源汽车、新材料产业、生物产业、节能环保等产业增速均快于工业增速平均水平,而规模以上的文化创意产业中的设计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广告和会展服务三大领域收入增速均超过两位数。
此外,“互联网+”也促进新业态的孕育成长,去年网上零售额对全市零售额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1.2%,线上线下融合也使得老字号焕发了新气象,在此背景下,互联网金融成为了金融创新高地,银行、保险传统金融机构都纷纷进军互联网金融业务。“北京的创业服务业也在快速成长,全市包含创业孵化、创业金融和创业商务服务等功能在内的众创空间突破200家,约占全国的四成。”
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教授陈及看来,由于聚集了多所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跨国公司,北京坐拥着丰厚的全球高精尖技术资源,因而在新兴业态发展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鉴于传统经济的逐渐收缩,可以说新经济已经成为了北京最大的经济增长极,也将通过外溢效应,对全国经济产生示范和导向性作用。”不过他也提醒,要促进新经济产业进一步发酵,北京仍需努力打造一个真正有利于市场公平竞争和资源自由进出配置的平台,例如继续减少审批手续,摒弃对不同产业及不同所有制经济的差别化对待等。
今年经济走势料保持平稳
有了2016年打下的良好基础,新一年北京经济运行将更有底气。庞江倩坦言,目前国内外的形势较为复杂,北京经济结构也正处于深化改革调整期,仍面临不小的下行压力,不过随着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加快推进、消费结构持续升级以及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进一步拓展等利好效益继续释放,北京今年也将面临良好的机遇。“而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进程中,补短板、治理大城市病等都将为北京的发展提供较大空间,所以综合判断,2017年全市经济还会继续保持平稳、健康的运行态势。”
实际上,去年底召开的中共北京市委十一届十二次全会已经对今年经济做出了整体部署,功能疏解、交通缓堵、房地产调控、环境治理、改善民生等成为了无出其右的关键词。例如针对高温未退的房地产市场,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直言,要要清醒看到,房价已经过高,积累了风险,而且增加了社会焦虑,也是对城市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稳定的巨大挑战,因而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个定位,进一步调整用地结构,合理提高住宅用地比例,加大改善性自住房建设力度。
而在功能疏解方面,今年北京的重任将落在缓解人口资源环境突出矛盾,更好履行首都职责上。对此,北京市发改委主任卢彦曾公开表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在城六区做减法,把一般性制造业、区域性物流基等单位向城六区之外转移,而非城六区的其他区县,则在承接城六区的城市职能和部分产业的同时,将自身的部分产能淘汰或转移。
“虽然非首都功能疏解较显著地缓解了交通拥堵等大城市病,但需要注意的是,随着人口和产业的逐步外迁,北京的零售市场端将首当其冲,面临较为严峻的挑战”,陈及向北京商报记者分析,而以腾笼换鸟为前提的产业转移后,如何确保吸引更有活力的“鸟儿”进笼,如何避免大量固定资产闲置浪费,如何确保居民日常生活便利化不受冲击,都是需要相关部门提高警惕、预做准备,以规避风险的重要方面。
北京商报记者 蒋梦惟 张畅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