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一遇到风浪就退回到港湾中去,那是永远不能到达彼岸的”。面对全球化遭遇的逆流,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瑞士达沃斯给出了中国态度。在题为《共担时代责任共促全球发展》的主旨演讲中,习近平为全球化作了强力辩护,并结合自身的发展经验给世界经济走出困境提出了中国方案。

全球化“双刃剑”
本次出访的主题,在几天前的外交部吹风会上就已言明。在中方期待习近平出席会议实现的四项成果中,第一项就是:针对国际社会对经济全球化问题的关切,阐述中方有关看法和主张,积极引导经济全球化进程向着更加包容普惠的方向发展。
这样的设计源自当下正处混乱中的世界。2016年全球化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坚持本土主义的特朗普胜选,英国脱欧,各国民粹主义和保护主义抬头,以及与预期相去甚远的世界贸易总量。IMF的数据显示,世界贸易总量从2012年起连年低于3%,不复当年之勇。
清华大学经济外交研究中心主任何茂春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称:“在达沃斯这样一个重要的多边外交舞台,面对越来越强的反全球化声浪,中国态度将是强心剂,有定海神针的作用。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方向不明朗的背景下,没有其他国家能够代替中国在此关键时刻的话语权。”
“甘瓜抱苦蒂,美枣生荆棘。”习近平在演讲中指出,从哲学上说,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因为事物存在优点就把它看得完美无缺是不全面的,因为事物存在缺点就把它看得一无是处也是不全面的。经济全球化确实带来了新问题,但我们不能就此把经济全球化一棍子打死,而是要适应和引导好经济全球化,消解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让它更好惠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
各国精英对那些反对全球化的招数也郁结已久。所以习近平的发言引发了强烈的共鸣:“旗帜鲜明反对保护主义,搞保护主义如同把自己关进黑屋子,看似躲过了风吹雨打,但也隔绝了阳光和空气。打贸易战的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
问题出在哪儿
“困扰世界的很多问题,并不是经济全球化造成的。”习近平再次提到,全球化是柄双刃剑,并引用了狄更斯的名言,“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他说,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他也承认,世界经济处于下行期时,“蛋糕”不易做大;而且,反全球化的呼声值得被重视和深思。
一言以蔽之,我们要解决对世界不利的那一刃。但是对于全球化的大势所趋,中国持有坚定不移的态度。对这股“逆流”,习近平打了个不错的比方:“不能一遇到风浪就退回到港湾中去,那是永远不能到达彼岸的”。他还说,“世界经济的大海,你要还是不要,都在那儿,是回避不了的”。
世界经济的问题到底出在哪儿?习近平在演讲中指出:“一是全球增长动能不足,难以支撑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二是全球经济治理滞后,难以适应世界经济新变化。三是全球发展失衡,难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徐洪才指出,正因为当前全球格局生变,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新兴经济体的能量逐渐强大,而以美国主导的传统治理模式不能适应多元化发展的需要,没有反映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诉求。“所以中国会发出声音,为更多的发展中国家争取话语权。”
有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直面问题,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在全球增长动能不足、全球经济治理滞后、全球发展失衡的背景下,习近平为世界经济发展提出的升级版“中国方案”。坚持创新驱动,打造富有活力的增长模式;坚持协同联动,打造开放共赢的合作模式;坚持与时俱进,打造公正合理的治理模式;坚持公平包容,打造平衡普惠的发展模式。
“开放是中国一以贯之的政策和理念,开放为中国带来了发展,现在中国也要为全球开放加把力。”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执行所长张海冰认为,目前逆全球化思潮抬头,保护主义、民粹主义活跃,开放共赢的合作模式将给经济全球化注入活力,消除其负面作用,提升其积极作用。
谈到习近平提出的治理模式,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院长桑百川认为,“与时俱进”意味着治理模式的转型升级,而“公正合理”则表明治理模式要与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国情相适应。
桑百川认为,中国的全球治理理念可看作是坚持促进各个国家的经济开发与开放,缩小各国发展差距,增进国际公平,实现长期稳定增长。
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

中国也在用自己的经验“现身说法”。“中国经验、中国对全球化的适应,与一些国家逆全球化的潮流形成反差,中国的样本也证明全球化不是问题,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应该有更大的话语权,为全球经济发展提供方向感、正能量。” 何茂春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分析指出。
事实上,习近平对全球化的倡议,至少在去年的两次外事活动中,已有明确表达。这次提到的包容去年的G20杭州峰会,达成了《G20全球投资指导原则》等一系列文件,被广泛认为是阻止全球化逆转的重要举措。去年的亚太经合组织第24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习近平明确提出4个坚定不移的主张,其中之一就是坚定不移引领经济全球化进程。
何茂春称,习近平主席在达沃斯提出的“中国方案”实际上G20杭州峰会、利马讲话的延续。徐洪才也指出,G20杭州峰会的主题是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四个关键词均出现在新的四大模式中,可以说有一个延伸。”
更为实在的是,中国发展的快车与便车。习近平在演讲中预测,未来5年,中国将进口8万亿美元商品、吸收6000亿美元外来投资,对外投资总额将达到7500亿美元,出境旅游将达到7亿人次。“中国的大门对世界始终是打开的,不会关上。”更好的对外开放格局,则是题中应有之意。
中国将大力建设共同发展的对外开放格局,推进亚太自由贸易区建设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谈判,构建面向全球的自由贸易区网络。中国一贯主张建设开放透明、互利共赢的区域自由贸易安排,而不是搞排他性、碎片化的小圈子。中国无意通过人民币贬值提升贸易竞争力,更不会主动打货币战。
今年5月,中国将在北京主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共商合作大计,共建合作平台,共享合作成果,为解决当前世界和区域经济面临的问题寻找方案,为实现联动式发展注入新能量,
中国将着力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积极推进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培育增长新动能,发展先进制造业,实现实体经济升级。
北京商报记者 陶凤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